中医医案
患者信息
- 姓名:徐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58岁
- 就诊日期:2015年7月22日
主诉
左侧面颊持续性疼痛5年。
现病史
- 西医诊断:三叉神经痛
- 治疗情况: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,症状反复发作且持续加重;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2次,症状仍无明显缓解。
- 中医诊断:面痛(肝郁气滞、火郁于内证)
体征
- 颜面潮红
- 左侧面部持续性刺痛,时轻时重,疼痛遇风则加重
- 右目红赤
- 口干
- 纳可
- 易躁热汗出,以颈部以上汗出为主
- 时伴心烦
- 易胸闷长出气
- 入睡难伴有多梦
- 大便3~4日一行,初干
脉象
- 脉沉小动
- 舌偏红
- 苔薄黄腻
用药情况
- 首诊:2015年7月22日
- 组方:柴胡15g,黄芩10g,清半夏6g,党参6g,芦根30g,僵蚕10g,蝉蜕10g,片姜黄15g,大黄3g,薄荷6g,青皮10g,延胡索10g,桑叶30g,石菖蒲15g,牡丹皮10g,栀子6g,淡豆豉10g,白芷3g
- 用法:1剂/d,水煎服
二诊
- 时间:2015年7月29日
- 症状变化:
- 左侧面部疼痛缓解、程度有所减轻,呈间歇性疼痛
- 右目红赤减轻
- 烦躁焦虑阵汗出有所减轻
- 大便2~3日一行,初干后溏
- 脉象:沉,小动减
- 舌象:偏红,苔薄微黄
- 调整方案:
- 加减:加大黄2g、延胡索20g,去薄荷、石菖蒲20g
三诊
- 时间:2015年8月5日
- 症状变化:
- 左侧面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
- 口干去
- 大便日一行,质可
- 脉象:沉略小动,舌偏红减,苔略黄
- 调整方案:
- 加减:栀子加至10g,加陈皮20g,党参加至10g,去芦根,加白茅根10g
西药调整
- 卡马西平片:减量2片/早,1片/晚
按语
- 中医虽无三叉神经痛病名,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为“偏头痛”“面痛”等范畴。
- 《黄帝内经》:《灵枢·经脉》篇提到颔痛、颊痛、目外眦痛等。
- 后世医家:《医林绳墨》:“亦有浮游之火,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。”《张氏医通》:“忽一日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,不能开口言语,饮食皆妨。在与颊上常如糊,手触之则痛。”
- 病因分析:患者发病5年,时日已久,寝食不安,情志不舒,肝失条达,气失疏泄,导致肝郁气滞,气机不调,气郁日久化火,加重疼痛;风阳易上攻于面部,故外遇风邪则疼痛加重。目属肝,肝火上炎于目则目红;内热上蒸于面则面红;由于火热之邪易扰心神、易伤津耗气、迫津外泄,故患者夜寐差、口干口渴、燥热汗出;气机郁滞,升降失常导致胸闷长出气、便秘;笔者结合患者沉小动的脉象,故判断有郁热在内;火郁发之故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。
- 二诊调整:症状有所减轻,大便初干后溏,故增加理气开窍的药量,减大黄的药量。
- 三诊调整:症状明显减轻,大便费力,尿黄,故加陈皮、白茅根,去芦根,增加党参、栀子用量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