汗证医案
案例概述
- 患者信息:黄世海,男,13岁,学生
- 初诊日期:2013年8月2日
- 主诉:汗多20余天
病史
- 患者病史: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汗多,出汗部位以上半身为主,活动后明显,汗色黄且染衣,伴酸腐臭味,伴烦热口渴,减少衣物上症无明显缓解。
- 西医检查:就诊于贵州省人民医院查血常规、肝功能、传染病标志物、甲状腺功能、胸片、PPD试验等无明显异常。
- 西医治疗:予玉屏风散口服后自觉上述症状加重。
- 既往史:长期饮食不节,嗜食肥甘厚味,形体肥胖。
初诊
- 刻诊:黄汗染衣,动则尤甚,颜面痤疮满布,纳可眠差,大便黏,日一行,小便黄。
- 舌象: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- 体格检查:无阳性发现。
- 中医诊断:汗证(阴虚湿热)
- 西医诊断:自主神经功能紊乱
辨证论治
- 病因分析:发病时间为大暑前后,时值中伏,天气炎热,近日连绵阴雨。六月之时,火在土上,水在土下,寒热相逼,是以湿动。加之患者既往长期饮食不节,嗜食肥甘厚味,导致脾为湿热所困。
- 病机分析:湿热之邪为阳,阳邪加于阴津故大汗出,大汗伤津,终至阴虚内热,进而加重体内湿热。
- 治疗原则:以南沙参滋养肺胃之阴,以补其大汗耗伤之阴津,合以丹皮、地骨皮清虚热,合天时用佩兰以芳香化湿,用黄芩苦寒之性清热燥湿,用薏苡仁之甘澹以健脾化湿,少佐半夏以防热邪炼津为痰,既病防变,再佐以浮小麦、倒提壶止汗专药以速收其效,以竹叶为使药,清热除烦,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