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××医案
基本信息
- 性别:男
- 年龄:9岁
- 主诉:高热持续不退、头痛神疲已半月
初诊情况
1. 病史
- 病初起时:头痛而重,发热有汗不解,肢体困倦,胸闷纳呆,泛泛欲呕,大便溏,小便色黄有灼热感。
- 检查结果:
- 血常规:红细胞总数5000/立方毫米,嗜中性80%,淋巴20%, 红细胞300万/立方毫米,血红蛋白10克,血沉55毫米/小时。
- 结核菌反应(-)。
- 肥达氏反应:伤寒杆菌凝集价(H)1:1600, 伤寒(O)凝集价1:400,副伤寒杆菌(-)。
- 大便常规(-),大便培养:无细菌生长。
- 胸透(一)。
2. 治疗
- 用药:
- 青蒿珠9克
- 佩兰梗6克
- 白薇12克
- 香薷5克
- 广藿梗6克
- 白蔻仁3克
- 炒苡仁12克
- 益元散12克
- 淡子芩6克
- 车前草12克
- 剂量:2剂
二诊情况
1. 症状变化
- 发热:如故,但头不痛,身不痛,口不渴,知饥纳少,食则腹胀,二便尚调。
- 脉象:洪数,舌苔薄、舌质微红,有盗汗。
2. 治疗调整
- 诊断:疑为阴虚发热,改用清泄虚热为主佐以和营法。
- 用药:
- 银柴胡9克
- 青蒿珠9克
- 白薇9克
- 当归身9克
- 鳖甲15克
- 地骨皮9克
- 肥知母9克
- 生白芍9克
- 乌梅6克
- 粉甘草5克
- 剂量:1剂
3. 用药反应
- 反应:服第1剂时,药全呕出,体温39.6℃。
- 继续治疗:再服2剂,诸症如故。
会诊情况
1. 会诊意见
- 诊断:发热有汗不解,午后热甚;胸闷纳呆;大便3、4日1次。
- 脉象:脉弦数,舌质红、苔薄。
- 检查结果:肥达氏反应符合西医所指之伤寒病。
- 辨证:种种之症情均与中医热重于湿之湿温病吻合。
2. 治疗方案
- 用药:
- 川黄连3克
- 连翘9克
- 花粉9克
- 香蒿9克
- 白薇9克
- 生苡仁24克
- 丹皮6克
- 益元散12克
- 鲜芦根30寸
- 剂量:1剂
三诊情况
1. 症状变化
- 发热:渐退,最高时体温37.7℃。
- 其他症状:仍神疲纳呆,口干不欲饮,夜间出汗较多,腹不胀。
- 脉象:脉濡,舌质红已略转澹,苔薄白。
2. 治疗调整
- 用药:原方续服3剂。
四诊情况
1. 症状变化
- 症状:诸症皆去,知饥思食,精神好转。
- 检查结果:肥达氏反应:伤寒杆菌凝集价(H)为1:640,伤寒杆菌凝集价(O)为1:320。
总结
- 治疗效果:经进一步调理数日而痊愈。
按语
- 总结:患者初诊时表现为湿温病的症状,后经治疗逐渐好转,最终痊愈。治疗过程中,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,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