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胃肠病舌质舌苔的观察
舌诊概述
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,在中医诊断学中有重要地位。舌诊大体包括舌体形态、舌质、舌苔以及舌下静脉瘀血等几个方面。一般舌尖反映心肺病变,舌边反映肝胆病变,舌中部反映脾胃病变,舌根反映肾病变,其变化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,可供参考。
临床观察
100例门诊患者观察
- 舌体胖:33例
- 舌有齿痕:29例
- 舌裂纹:7例
- 地图舌:1例
- 舌边红:9例
- 舌暗:9例
- 舌澹:5例
- 舌苔少:5例
- 舌苔薄白:44例
- 舌苔薄黄腻:15例
- 舌苔白腻:4例
- 舌苔黄腻:5例
这些患者多为消化系统疾病,脾虚有湿或化热,故苔腻、舌红;有的气阴虚,故舌有裂纹。一位83岁老婆婆,脑梗死后老年痴呆,每次来诊时,总把舌伸在外面,舌前1/2黄腻,后1/2苔很少,患者消化不良,恶心,呕吐,痰多,有时反食,大便不畅,表示食、痰、湿、热互结肠胃,反映为黄腻舌苔。治疗后恶心呕吐消失,痰也明显减少,黄腻苔由舌前1/2变成1/3,而舌的中后部的苔很少,渐渐显示出其高年久病,脾肾不足的本质。可见舌诊对某些患者,确有临床指导意义。
胃肠病患者观察
201例慢性胃炎患者
- 舌质大部分属正常,有的偏澹,只少数舌尖边红。
- 舌苔薄白的104例,薄黄的5例,黄腻7例,胃黏膜呈萎缩性改变。
- 临床表现为脾虚者,多为薄白苔,湿热者,舌苔黄腻。
46例经胃镜和胃黏膜活检病理确诊的病例
- 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
- 胃溃疡1例
- 十二指肠溃疡11例
- 复合溃疡2例
- 男32例,女14例
- 年龄24
72岁(<40岁18例,4160岁27例,>60岁1例) - 主诉胃胀满27例,腹胀33例,早饱19例,纳呆21例,嗳气10例,恶心8例,胃痛24例,胃寒29例
- 舌象薄白苔29例,黄苔6例,白腻苔8例,黄厚腻苔2例,2例有剥苔,与上组相类似
- 10例非胃病患者(其中神经官能症2例,糖尿病2例,支气管炎1例,甲状腺病2例,冠心病2例,关节炎1例)中男5例,女5例,年龄24
78岁(<40岁4例,4160岁3例,>60岁3例) - 胃胀4例,胃痛2例,便秘2例
- 黄厚腻苔1例,其余苔多薄白
1322例慢性胃炎、溃疡患者
- 检测到有835例幽门螺杆菌(Hp)阳性
- 与舌象的关系见表1、表2
- 多数为薄白苔,但白腻、黄腻、白厚、黄厚,表示湿蕴胃肠
- 舌体胖、有齿痕表示脾虚
舌象观察
舌象观察较简单,但其色泽变化、厚薄、干腻度尚不精确衡量,且舌质、舌苔易受多种内外因素影响,故舌象与胃肠病变的关系,有待进一步探索。
未来研究方向
近年从舌的生理、生化、病理形态、细菌学、免疫学、微循环以及口腔内环境等方面,均有研究报告。我们也对舌象做过较大数量的临床观察,并对舌象的客观化、标准化、作过探索研究。国内有关舌诊的专着也相继出版,并已出版大型舌象图谱。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、中国抗癌协会中医诊断协作组,在全国协作试用舌色版调查了19654例舌象,由于用舌色版对号定色,可降低观察误差,但这种方法仍由医生主观判别,尚不能客观化和定量化。因此仍应对中医舌诊进行客观化、标准化、定量化的探索性研究。
按语:
- 舌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具有重要地位,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,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体质。
- 舌体胖、有齿痕、舌裂纹等舌象变化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,黄腻苔多见于湿热内蕴,舌淡、苔少则多见于脾虚或气阴两虚。
- 舌象观察虽简单,但其变化复杂,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