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气化热医案

病理分析

《素问·热论》曰:“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。”业师张寿甫夫子申其义曰:“此即伏气化热内发之温病”。盖冬伤于寒,其较重者,当时即病;兹者虽伤于寒而甚轻,是以当时未病,而所受之寒邪,伏于三焦脂膜之中,阻塞气化之流通,久之暗生内热,在天寒未解之时,其热尤能伏而不动,迨阳春一至,即有萌动之机。此时或薄受外感,或情志动火,而触动之,遂勃然而发,发即涉于阳明而现热渴等症,即《伤寒论》所谓:“太阳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”《医宗金鉴》注云:“发热不渴,恶寒者,太阳证也;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阳明证也。今太阳病始得之,不俟寒邪变热,转属阳明,而即热渴不恶寒者,知非太阳伤寒,乃太阳温病也。”虽着重阳明有热渴等证,但兼有发热一证,亦不能与太阳无涉,故首冠以太阳病三字。观此,与外感传经之热迥不相同。传经之热,必由太阳次第而传,邪既受自太阳,未有不感寒者,数日后传至阳明,始现肌热而渴等症,兹则一蹴即发,发则热渴随之,因波及太阳之邪甚微,且无新感外邪,故无恶寒症状。以其着重阳明,故但发热而渴,两相比较,内外判然,此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,即伏气化热为病之病理也。

医案详情

病情描述

时当季春,恰遇一病妇延诊,其人年三十余,见其头枕冰囊,渴饮冰水,身覆单衣,犹且嫌热,舌苔白厚微黄,脉象洪长略数。询其病因,言病已三日,得病头一日,即如此发热、口渴引饮,日甚一日,于昨日须枕冰囊,否则热不能忍。

脉证分析

参其脉证,知阳明热炽,势若燎原。

治疗方案

解锁完整医案

详细的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