卢化平医案

病例简介

  • 患者信息:张某,女,42岁。
  • 初诊日期:2006年2月11日。

主诉

口干、唇燥,伴口唇红肿反复发作2年。

既往史

  • 外院诊断:慢性唇炎。
  • 个人史:月经前易生口疮,常服泻火药。
  • 饮食与排便:纳可,大便自调,1~2日一行。

体征

  • 舌象:舌质暗澹,边有齿痕,苔少。
  • 脉象:脉细缓。

诊断

  • 病名:唇风。
  • 证型:脾胃阴虚,水湿内停,郁热内生。

病机分析

  • 脾之合肉,其荣唇:脾开窍于口,阳明经脉,夹口环唇,络于牙龈,口唇乃脾胃之外候。
  • 阴虚不复则虚火不去:病程两年反复不愈,日久必耗伤其真阴,导致阴液不足,虚火内生,热积脾胃,灼伤津液,熏灼口腔则出现口干,唇燥干裂,生口疮等症状。
  • 脾胃素虚,运化失健:水湿停聚,易生痰湿,痰湿内蕴日久化热,亦可上蒸于口,湿热熏蒸,每于食肉、辛辣之品后,助湿生热,更使口干唇燥加重,口唇红肿。

按语

  • 方药分析:方取甘露饮、泻黄散、封髓丹合方。
    • 甘露饮:沙参12g, 生石斛12g, 天麦冬各12g, 枇杷叶12g, 生地黄12g, 枳壳10g, 藿香12g, 防风12g, 黄连6g, 黄柏10g, 砂仁(后下)10g, 生石膏(先煎)25g, 山栀6g, 茵陈12g, 生甘草10g。
    • 方义:沙参养阴益胃生津,石斛、天冬、麦冬清养肺胃, 生地黄滋肾清虚热, 枇杷叶开宣上焦清肺胃之热, 枳壳调畅气机, 茵陈清利湿热, 泻黄散以清泻脾胃伏火, 石膏、山栀子以清脾胃三焦之热, 藿香醒脾化湿, 防风升发伏火取“火郁发之”之意。黄连清胃热燥湿, 黄柏泻相火而清湿热,是治疗口疮的要药。砂仁养胃醒脾,除咽喉及口齿浮热;甘草和脾胃,清热解毒。

治疗方案

解锁完整医案

详细的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