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四
患者信息
- 姓名:唐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64岁
- 职业:农民
- 初诊日期:2004年9月3日
主诉
腹胀,足肿5年。
现病史
- 既往史:乙肝病史20余年。
- 查体:
- 血压:110/60mmHg
- 神志清晰
- 面萎黄,形体消瘦
- 全身皮肤黏膜、巩膜中度黄染
-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
- 颈部(一)
- 双肺呼吸音清晰
- 心率:86次/分,律齐,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
- 腹膨隆,腹壁静脉曲张,肝脾扪诊不满意,移浊(卌),全腹均无压痛及反跳痛
- 双下肢水肿Ⅲ度
- 辅助检查:
- B超:肝硬化、脾大、大量腹水、肝病胆囊、左肾囊肿
- 西医诊断:
- 慢性乙型肝炎
- 肝硬化失代偿期
- 中医诊断:
- 肝硬化
- 中医诊断:臌胀(气虚血瘀水停)
辨治
- 治疗原则:温阳益气,兼以利水消肿
- 首诊方剂:
- 黄芪40克
- 当归9克
- 丹参15克
- 茯苓30克
- 猪苓12克
- 苍术24克
- 益母草15克
- 泽泻12克
- 车前草30克
- 淫羊藿15克
- 补骨脂15克
- 肉桂4克
- 制附子9克(先煎)
- 川牛膝15克
- 淡干姜9克
- 大腹皮15克
- 柴胡4克
- 益智9克
- 薏苡仁24克
- 煎服方法:10剂,每日1剂,水煎服
二诊
- 日期:2004年9月13日
- 症状变化:
- 失气增多
- 失眠改善
- 进食稍多则腹胀
- 大便溏,日1~3行
- 双下肢水肿,夜间可稍退
- 口苦不思饮
- 查体:
- 移浊(卅)
- 双下肢水肿Ⅱ度
- 治疗调整:
- 前方温阳活血利水之品用后,腿肿午后有减,腹胀也减轻
- 肝、脾、肾之正虚仍在,治疗扶正治标并行
- 加用桂附地黄丸以温脾温肾
- 方剂调整:
- 黄芪40克
- 当归9克
- 丹参15克
- 川芎4克
- 赤芍15克
- 茯苓30克
- 猪苓12克
- 苍术20克
- 益母草15克
- 泽泻12克
- 补骨脂15克
- 肉桂4克
- 制附子9克(先煎)
- 川牛膝15克
- 淡干姜9克
- 大腹皮15克
- 柴胡4克
- 益智6克
- 薏苡仁24克
- 煎服方法:10剂,每日1剂,水煎服
- 桂附地黄丸:6克,每日2次,口服
三诊
- 日期:2004年9月24日
- 症状变化:
- 白天尿量较少
- 腿仍肿
- 食后腹胀,肠鸣,矢气为快
- 面晦暗
- 查体:
- 舌暗红,苔腻,脉沉
- 治疗调整:
- 慢病缓图,臌胀顽疾,用药须小心
- 继续益气温阳,健脾益肾,活血利水
- 方剂调整:
- 黄芪30克
- 苍术15克
- 川厚朴9克
- 陈皮9克
- 当归9克
- 益母草15克
- 赤芍15克
- 川牛膝20克
- 茯苓30克
- 干姜9克
- 川芎9克
- 车前草30克
- 党参15克
- 柴胡4克
- 制附子9克(先煎)
- 肉桂4克
- 炒小茴香6克
- 丹参15克
- 滑石12克
- 巴戟天12克
- 煎服方法: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
四诊
- 日期:2004年10月8日
- 症状变化:
- 大便已由稀变干
- 腹胀明显减轻
- 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除
- 右少腹隐痛
- 查体:
- 舌暗红,苔腻,脉沉
- 治疗调整:
- 治疗以益气温阳为中心
- 双补脾肾之阳
- 方剂调整:
- 黄芪30克
- 苍术15克
- 川厚朴9克
- 陈皮9克
- 当归9克
- 益母草15克
- 赤芍15克
- 川牛膝20克
- 茯苓30克
- 干姜9克
- 猪苓12克
- 泽泻12克
- 柴胡4克
- 制附子(先煎)4克
- 吴茱萸4克
- 丹参15克
- 巴戟天12克
- 黄连3克
- 补骨脂15克
- 煎服方法:10剂,每日1剂,水煎服
五诊
- 日期:2004年10月18日
- 症状变化:
- 腹偶有隐痛
- 大便时溏
- 无腹胀及足肿
- 纳一般
- 查体:
- 舌暗红,中有裂纹,苔腻,脉沉
- 治疗调整:
- 治疗以益气,健脾,温肾,通络,渗湿清肝为主
- 方剂调整:
- 黄芪30克
- 苍术、白术各15克
- 益母草15克
- 丹参15克
- 赤芍15克
- 川牛膝18克
- 茯苓30克
- 干姜9克
- 党参10克
- 制附子(先)5克
- 牡蛎30克
- 吴茱萸6克
- 补骨脂15克
- 淫羊藿15克
- 土鳖虫12克
- 浙贝母9克
- 神曲12克
- 煎服方法: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
六诊
- 日期:2004年10月29日
- 症状变化:
- 腹偶有隐痛
- 大便时溏
- 无腹胀及足肿
- 纳一般
- 查体:
- 舌暗红,中有裂纹,苔腻,脉沉
- 治疗调整:
- 治疗以益气温阳通络为主
- 方剂调整:
- 黄芪30克
- 苍术、白术各15克
- 益母草15克
- 丹参15克
- 赤芍15克
- 川牛膝18克
- 茯苓30克
- 干姜9克
- 党参10克
- 制附子(先)5克
- 牡蛎30克
- 吴茱萸6克
- 补骨脂15克
- 淫羊藿15克
- 土鳖虫12克
- 浙贝母9克
- 神曲12克
- 煎服方法: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
按语
- 按语: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、进行性、弥漫性肝病。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、再生,结缔组织增生,肝小叶结构破坏及假小叶形成,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。在我国,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。臌胀,多从肝失疏泄开始,继而气滞血瘀,逐渐肝、脾、肾俱损,隧道壅滞,水湿停留酿成腹水。病在肝、脾、肾三脏失调,气、血、水三邪凝结,病机为本虚:气血阴精亏损;标实:水裹气结血瘀,在不同阶段各占主导地位。治疗:权衡标本,认识虚实。代偿期:调理肝脾。失代偿期:肝脾肾同治,气、血、水同调。此患者乙肝病程20年,已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,治以温阳活血利水,选用五苓散、真武汤、当归补血汤。肝藏血,主疏泄,肝体阴而用阳,肝阴易伤而难复,故使用芳香理气、温阳化湿,澹渗利水气之品时,不要过剂,防伤阴液。人体在生理上五脏相依,因而在病理上五脏相连。《金匮》中曰: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”“久病穷必及肾”,故治疗上健脾为本,疏肝、益肾并重,从而气、血、水兼顾。配合化瘀通络、软坚散结之品:穿山甲(代)、牡蛎、土鳖虫、龟甲且可拮抗肝纤维化的过程。引自《戴裕光医案医话集》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