卑惵症

历代论述

  • 概述:卑惵症,历代医家论述甚少。明代戴思恭首次提出“卑惵”之病名,并描述了其症状特点,强调其病机与血不足有关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进一步补充了其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,指出该病病程较长,治疗较为顽难。
  • 病名由来:卑惵,亦称卑怯。卑为自卑愧疚之感,惵即思惧怯懦之貌,以卑惵命其病名,揭示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精神状态的特点。

临床表现

  • 症状:自卑愧疚,惊恐胆怯,神情疑虑,精神惶惑,胡思乱想,不能自控,自责自詈,不能自主,心胸痞塞、心烦少寐,舌苔白或白腻,脉象以弦滑为主。
  • 鉴别:卑惵症与惊悸怔忡虽有相似之处,但卑惵症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,并有明显的自卑、无语、赧颜、胆怯,见人则惊避;而惊悸怔忡缘于心跳,虽有坐卧不安,并不避人。

病因病机

  • 病因:古代医家认为是“心血不足病也”,临床通过证、舌、脉的分析,可知卑惵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,与情志所伤或精神刺激、暴受惊骇等因素密切相关。
  • 病机:心血不足,痰浊内阻,心气失养,滞碍神机。若病程日久可进一步导致心胆气虚,使心神失守,胆失决断,痰浊内阻日久或气滞血瘀,每使痰瘀互结,乘虚而内阻神舍。

治疗方案

解锁完整医案

详细的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