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
1. 中医学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描述
功能性胃肠病以腹胀(包括上腹饱胀)、腹痛、反酸、烧心、早饱、嗳气、呕吐、腹泻、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,中医学对此早有描述,属于脾胃病中“痞满”、“胃脘痛”、“反胃”、“吞酸”、“嘈杂”、“噫气”、“腹痛”、“泄泻”、“便秘”等范畴。
- 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:脏寒生满病。
- 《东垣试效方·心胃及腹中诸痛门》:心胃及腹中诸痛皆因劳役过甚,饮食失节,中气不足,寒邪乘虚而入客之,故卒然而作大痛。
- 《内经》:载有“飧泄”、“濡泄”、“鹜泄”、“注下”等称谓,将便秘称为“后不利”、“大便难”。
- 《难经》:提出了五泄的病名。
2. 情志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关系
功能性胃肠病作为身心疾病与精神心理、情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,这一点很早就引起中医学的重视,并有丰富的理论阐述。
- 七情:即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。
- 正常情绪活动:调和气血,协调阴阳,是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的保证。
- 七情过激或不正常的情绪活动:使人体气机紊乱,脏腑阴阳气血失调,导致疾病的发生。
- 《内经》:指出“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”,“忧恐悲喜怒,令不得有其次,故令人有大病矣”。
- 七情对脏腑的影响:喜伤心,怒伤肝,思伤脾,忧伤肺,恐伤肾。
- 气机紊乱:脏腑功能失常,气血津液运行障碍。
- 《丹溪心法》:气血冲和,万病不生;一有拂郁,诸病生焉。
- 《证治汇补》:七情之交攻,五志之间发,乖戾失常,清者递变而为浊,行者抑遏而反止,营运渐远。
3. 病因分析
本病病因不外乎饮食不节、劳逸过度、情志内伤、外感时邪。
- 饮食不节:损伤脾胃。
- 劳逸过度:损伤脾胃。
- 情志内伤:长期精神抑郁,精神刺激,情绪激动,导致脏腑气机逆乱。
- 外感时邪:影响脾胃功能,导致脾胃病变。
4. 脾胃之间的相互影响
- 《脾胃论·脾胃盛衰论》:饮食不节则胃病,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;胃既病,则脾无所禀受;形体劳役则脾病,脾病则怠惰嗜卧,四肢不收,大便溏泻。
- 长期过饥:气血化源不足,津液气血亏虚。
- 长期摄入过量:食纳难化,积于胃腑、肠道,腑气壅滞不通。
- 生活没有规律:损伤脾胃,使胃不能受纳、腐熟水谷,脾不能转输精微,脾胃不和,中焦气机壅滞,健运失司。
- 饮食偏嗜:导致脾胃虚弱。
- 长期服用辛辣燥热之品:耗伤胃阴,胃络失养,使胃失和降。
- 嗜食生冷:损伤脾阳,酿化寒湿。
- 饮食不洁:毒邪经口而入胃,损伤脾胃。
- 过劳: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,工作紧张超负荷劳作,损伤脾胃。
- 劳神:长期用脑过度,殚精竭虑,耗伤胃阴。
- 房劳:纵欲过度,损伤脾肾,使脾肾两虚,中气不足。
- 过逸:贪图安乐享受,不事劳作,使脾胃气机呆滞,运化无力。
5. 四季气候与功能性胃肠病
- 夏令太阴湿气主令:每多伤脾。
- 感受寒邪:伤及中阳,凝滞气机,络脉拘急,不通则痛。
- 夏季酷暑:暑热夹湿,内结脾胃大肠,湿热内蕴,阻滞气机,经脉不通则痛,下注肠间则泄泻,胃气上逆则呕吐。
6. 内生五邪与功能性胃肠病
- 内寒:导致胃痛、痞满、腹胀、泄泻。
- 内湿:脾气不运,湿浊内阻,导致或加重脾胃病变。
- 内燥:津伤胃燥,胃脉失养,内热实火,或阴虚火旺,常可导致腹痛、胃痛、便秘等。
- 内火(热):导致胃痛、痞满、腹胀、泄泻。
7. 痰饮和瘀血与功能性胃肠病
- 痰饮:阻滞经脉,使气血运行不利,可以导致腹痛、胃痛诸证。
- 瘀血:局部血液积聚停滞,可以导致腹痛、胃痛诸证。
8. 现代社会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
- 饮食结构变化:高脂肪、高蛋白饮食结构,损伤脾胃。
- 生活压力:工作生活节奏快,工作强度大,导致功能性胃肠病。
- 心理因素:退休综合征、心理障碍等,是造成功能性胃肠疾病的重要原因。
- 外感时邪:空调病、冰箱综合征等,也是引起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原因之一。
按语
随着社会进步,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,现代疾病谱发生很大变化,病因与以前相比,又有新的特点,现代社会生活、工作环境、心理因素等对功能性疾病的影响不容忽视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