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阴两虚、痰瘀阻络之紫斑(过敏性紫癜)
患者信息
- 姓名:周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54岁
- 籍贯:河南焦作
- 首诊日期:1997年10月23日
主诉
间断性双下肢出现紫斑、紫点密布2年余,加重10天。
现病史
- 2年前感冒、劳累之后出现双下肢皮肤紫斑,尤以双侧小腿为甚,小如针尖,大如杏核,斑点密布,休息之后,紫斑渐褪。自此紫斑时有时无。
- 近10日紫斑加重而不褪,有痒感,甚感苦闷。
- 现有双下肢紫斑密布,压之不褪色,时有瘙痒,刺痛,晨起口苦咽干,手足心发热,汗出,胃脘痞满,心烦,寐不实,多梦,头昏,神疲乏力,二便调。
诊疗经过
-
首诊:曾在当地医院就诊,诊为“过敏性紫癜”。口服脱敏及激素类药物,症状未能控制。
-
首诊方药:
- 陈皮12g
- 清半夏10g
- 竹茹12g
- 胆南星6g
- 丹参15g
- 紫草10g
- 金银花20g
- 连翘15g
- 生地黄20g
- 丹皮12g
- 党参15g
- 麦冬12g
- 五味子6g
- 石菖蒲12g
- 远志10g
- 枳实10g
- 7剂,水煎服,日2次。
-
二诊:1997年10月30日,患者服上方后,紫斑褪之少许,无新斑出现,微痒,头昏大减,胃脘舒适,余症如前。按原方加减继服之。
- 陈皮12g
- 清半夏10g
- 竹茹12g
- 丹参15g
- 紫草10g
- 金银花20g
- 连翘15g
- 生地黄20g
- 丹皮12g
- 党参15g
- 麦冬12g
- 五味子6g
- 石菖蒲12g
- 远志6g
- 银柴胡10g
- 防风6g
- 生甘草6g
- 7剂,水煎服,日2次。
-
三诊:1997年11月6日,患者服药后,紫斑褪之大半,已不痒,头昏消失,手足心发热亦减,仍有口苦咽干,汗出,舌边瘀点减轻。宗上方变化治之。
- 炙黄芪30g
- 党参15g
- 麦冬12g
- 五味子6g
- 丹参15g
- 生地黄20g
- 丹皮12g
- 黄芩10g
- 炒白术12g
- 防风10g
- 当归15g
- 川芎10g
- 赤芍12g
- 陈皮12g
- 清半夏10g
- 生甘草6g
- 7剂,水煎服,日2次。
-
四诊:1997年11月13日,患者服药后,现双侧小腿有散在性紫斑,时有手足心热,余症基本痊愈。按上方继服五剂。
-
五诊:1997年11月18日,患者服上方五剂之后,紫斑消退,手足心热仍有。故益气滋阴为主,以巩固疗效。
- 炙黄芪30g
- 党参15g
- 麦冬12g
- 五味子6g
- 丹参15g
- 生地黄20g
- 黄芩10g
- 当归15g
- 川芎10g
- 赤芍12g
- 生甘草6g
- 龟板15g(先煎)
- 石斛10g
- 玄参12g
- 北沙参15g
- 怀山药20g
- 7剂,水煎服,日2次。
患者服药后症状均获愈。
按语
此案系气阴两虚、痰瘀阻络之紫斑。《景岳全书·血证》载:“血本阴精,不宜动也,而动则为病。血主荣气,不宜损也,而损则为病。盖动者多由于火,火盛则逼血妄行;损者多由于气,气伤则血无以存。”又有《金匮要略》载:“风伤皮毛,热伤血脉……热之所过,血为之凝滞。”阴虚则火旺,火热熏蒸脉络,又因气虚不能摄血,血溢脉外,而成紫斑。离经之血未能速散,亦可形成瘀血,《血证论》中有“然既是离经之血,虽清血、鲜血,亦是瘀血”,“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,则周身作痛,以其阻塞气之往来,故滞碍而痛,所谓痛则不通也”。魏师辨证治疗讲究主次,首诊中以大量清热化痰及活血化瘀之剂,重在使瘀去痰化,血循经流通而不溢于脉外。继而逐渐加大益气滋阴之品,遂使本病大获痊愈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