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系疾病

溃疡性口腔炎(2例)

案1. 蒲某,男,5岁。2013年12月10日初诊。

【主诉】

口腔溃疡伴发热6天。

【现病史】

患儿自6天前出现口腔溃疡,疼痛拒食,身热起伏,波动于38.5℃上下,面色红赤,饮食少进,夜寐不宁,大便秘结,小便量少。

【既往史】

反复呼吸道感染。

【望闻切诊】

  • 神志清楚,精神不振
  • 面色青苍,颊红唇赤
  • 齿龈及口腔黏膜红肿,上唇内侧黏膜处有2枚溃疡
  • 咽部红肿,峡部滤泡
  • 心音力,两肺清,腹部平软
  • 舌红赤,尖点刺,苔色黄,脉滑数

【中医诊断】

口疮

【证候诊断】

肺胃热盛,肾水不足

【西医诊断】

溃疡性口腔炎

【治法】

清解肺胃,滋肾养阴

【处方】

玉女煎化裁:

  • 生石膏先煎15g
  • 肥知母9g
  • 生地黄15g
  • 浙玄参9g
  • 板蓝根9g
  • 干芦根9g
  • 酒黄芩9g
  • 生甘草9g
  • 7剂(日一剂,水煎2次,共取汁100mL,分2~3次温服)

二诊

2013年12月17日。服上药后患儿热降未清,体温波动于37.3℃上下,溃疡稍和,饮食渐进,胃纳尚可,夜寐转安,大便偏干,隔日1行,小便自调。

  • 查体:齿龈、咽峡部红肿,右上软腭黏膜处有1枚小溃疡
  • 心音力,肺音清,腹部平软
  • 舌色红赤,苔根黄腻,脉滑小数
  • 证属肺胃热稽
  • 前方损益以清之
  • 前方去石膏,加生山栀9g、荆芥穗9g、北防风9g、薄荷叶3g
  • 7剂,煎服法同上

三诊

2013年12月24日。身热已平,溃疡向愈,口腔无痛,饮食复常,唇干开裂,大便质干,每日1行,夜寐安卧。

  • 咽部微红,齿龈略肿
  • 舌质红,舌苔少,脉细数
  • 证属余热未清,气阴两伤
  • 治以清热养阴
  • 自拟生津养胃汤加味:
    • 生地黄9g
    • 浙玄参9g
    • 寸麦冬9g
    • 香橼皮9g
    • 佛手片6g
    • 天花粉9g
    • 山玉竹9g
    • 京楂肉9g
    • 绵黄芪9g
    • 炒白术9g
    • 北防风6g
  • 14剂,煎服法同上

【按语】

小儿口疮,以齿龈、舌体、两颊、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,疼痛流涎,或伴发热为特征,是小儿常见病之一。西医认为本病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。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、心开窍于舌、肾脉连舌本、胃经络齿龈,中医儿科界普遍认同:小儿口疮发生的原因,以外感风热乘脾、心脾积热上熏、阴虚虚火上浮为多见,其主要病变在心、脾、胃、肾。虞教授深研温病理论,根据叶天士“小儿热病最多者,以体属纯阳,六气着人,气血皆化为热也”(《临证医案指南·幼科要略》),及吴鞠通“稚阴未长,则脏腑柔嫩,易于传变,易于伤阴”(《温病条辨·解儿难》)之说,指出口疮发病乃由小儿本自肾水不足,感邪之后从阳化热而致,其病机以真阴不足为本,邪热亢盛为标,治当标本同治,清热养阴兼施。

  • 此案例患儿,乃由外感温邪,热传入里,先犯于肺,继乘脾胃,上、中二焦热盛,熏灼口舌,而致口腔黏膜破溃,形成口疮;复诊时患儿虽身热不退,然其面色青苍,《温热论》尝言:“面色苍者,须要顾其津液”,此为阳明有余,少阴不足。故治疗当以清肺胃火热,滋肾水不足,虞教授将张景岳之玉女煎化裁,方中石膏、知母大清肺胃火热而不伤阴,易熟地黄为生地黄,即能滋养肾阴,又兼清热解毒,且无滋腻碍胃之弊,配伍玄参增强养阴清热之力,板蓝根可“解诸毒恶疮,散毒去火”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黄芩功擅清泄上、中二焦热毒,芦根长于清透肺胃气分实热,生甘草清热解毒,调和诸药,并蕴“滋肾药中加甘草,令甘守津还之意”。二诊时患儿溃疡稍和,身热未清,辨证当属肺胃邪热稽留,守法守方,去石膏,改山栀清热泻火,导热下行从小便泄去;荆芥穗、防风、薄荷疏风散邪,透热发表随汗液而解,如此上下分消“使邪有出路”。三诊诸症向和,然热病之后,气阴两伤,又恐炉烟虽息,灰中有火,故予益气养阴清热法调理善后。

【导师评语】

口疮为儿科常见病,中医诊治多从疏风清热或清泻肺胃入手。本案例整理者能结合“外感温热论”学习心得,运用温病学理论,在清肺胃郁热之时,兼滋肾水之不足,将学习所得与临床实际结合,取得很好效果。尤在三诊时,用益气养阴清热法善后,“恐炉烟虽息,灰中有火”,实为神来之笔。善!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