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耀星治肝癌案
患者信息
- 姓名:何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58岁
病例概况
- 无肝炎史。
- 1978年4月:普陀区中心医院防癌普查甲胎球蛋白血凝1:100(+)(3次),曙光医院火箭电泳250ng/ml。
- 1978年6月:长海医院AFP血凝1:1000(++),甲胎火箭电泳250ng/ml,超声波见密集中小波,呈丛状。
- 1978年6月:肿瘤医院AFP血凝1:1000(++), HAA(-), YGT125, AKP、LDHⅡ酶谱阳性,超声波见低小波、复波、丛波,提示:“肝区右半下方实质占位病变,符合肝癌肝硬化。”
- 1978年6月:瑞金医院AFP放射免疫16ng/ml, SGPT小于40, TTT18.5, ZnTT19, 总胆固醇173。患者无明显症状。
- 1978年6月:经上海肝癌协作组专家会诊,意见:原发性肝癌,在右叶近肝门部位,不宜手术。建议中药治疗。
- 1978年6月起:服用中药,一个月后甲胎火箭逐步下降,至8月份降至正常。
- 1980年5月24日:曙光医院B超示肝不大,肝内未见占位性病变。
- 1980年:服药两年余,病情稳定,身体健康,再断续服药至1984年停药。
- 1988年12月:发现黑便,连续3天,检验隐血+十十十。
- 1989年1月4日:做钡剂灌肠低张双重造影,结论为直肠、乙状结肠炎症。
- 1989年1月:在杨浦区肿瘤防治院做纤维结肠镜检查,诊断为慢性结肠炎,降结肠脾曲血管病变(蚯蚓样隆起)。活检报告:降结肠粘膜慢性炎症。
- 1989年12月:岳阳医院B超示肝光点增粗密集,分布均匀,血管显示清晰。
- 1990年7月以前:仅偶有痔疮出血。
- 1990年7月:因劳累过度,兼受外感,发高热3天。
- 1990年7月18日:411医院B超检查示肝右叶见一40mm×69mm实质增强区,其内呈结节状,分布不均匀,边界欠清晰,周围血管受压,提示肝右叶实质占位可能。
- 1990年7月23日:肿瘤医院B超示肝右叶见一10cm×9.8cm范围之回声增强光团,第二肝门区见2cm×3cm×1.9cm大小的回声强光团,提示:(1)肝右叶实质不均匀性占位(巨块型K)。(2)肝门区实质不均匀性占位(K)。(3)腹水大量。
- 1990年8月:住院中西药治疗,患者大量便血,呕血。未及一月去世。存活12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