肱骨干骨折医案

患者信息

  • 姓名:刘某某
  • 性别:男
  • 年龄:32岁
  • 职业:民警
  • 初诊日期:1965年4月1日

病史

患者因翻车致伤,当时右肩、臂部剧烈疼痛,不能活动,伴有右掌部、指部麻木。经医院诊断为右肱骨干螺旋形骨折、肩峰骨裂。当时给予手法复位,石膏固定,并配合药物治疗。但伤肢肩、臂、掌指仍持续疼痛。患者精神烦躁,夜卧不安,食欲大减。伤后1周摄片复查,示骨折仍有部分移位情况,于伤后12日来诊。

检查

  • 面色:苍白
  • 神志:不宁
  • 体质:虚弱
  • 脉象:细数
  • 拆除石膏后:患肢明显肿胀,肩部偏斜,臂部短缩。皮肤灼热瘙痒,骨折处可闻及骨擦音,触及假关节活动,骨折断端凸突,呈重迭畸形,按之剧痛难忍,肩峰处压痛明显。

诊断

  • 诊断:肱骨中段螺旋形骨折、右肩峰骨裂合并肩关节挫伤。

处理

手法治疗

  1. 复位
    • 步骤
      1. 患者取坐位,助手一人站于患者背后身靠患者健侧肩部。双拇指分别按于患肩三角肌处,余指插于腋下,紧托肩部,医者一手握住患肢肘部,另一手扶托骨折部,将患肢外展约90°,与助手用力作相对牵引,牵开后,医者进行拔伸、摇转,矫正重迭畸形。
      2. 医者一手握住患肢肘部,同时,另一手置于骨断端用拇指向内按压骨折远端,余指向外推挤近端、使骨折两端对合平整复位,达到更好复位效果。待骨折两端平正,骨折复位即告完成。
  2. 软组织修复
    • 时间:骨折复位2周后开始
    • 方法:使用正骨理筋法(揉捏、牵摇、牵拉、牵抖等法),每日1次。3周后,改为隔日1次。6周后,仍每日1次,直至损伤恢复为止。
  3. 夹缚固定
    • 时间:复位后
    • 方法:取小夹板4块,配上纸压垫,用3条小号布带,分上、中、下3部捆扎夹板。捆扎后屈肘90°,将患肢用纱布胸前悬吊,7周后除去固定。

药物治疗

  1. 第1周内
    • 局部外敷:清凉膏
    • 内服:化瘀镇痛汤
    • 清凉膏组方
      • 煅石膏188g, 炉甘石125g, 芙蓉花63g, 黄柏63g, 绿豆63g, 儿茶63g, 青黛63g, 冰片31g, 净茶油1kg
      • 功效:清热化瘀,凉血止痛
      • 主治:筋骨损伤,伤处皮肤破损,发炎肿胀,发痒起泡疼痛
      • 制用法:将方药中8味粗料,研成细末,用净茶油1kg调成膏状。使用时,将膏摊于油纸或纱布上,敷贴患处,每日换1~2次。
    • 化瘀镇痛汤组方
      • 苏木9g, 赤芍9g, 赤茯苓9g, 归尾6g, 地骨皮9g, 天花粉9g, 白芷6g, 乳香3g, 没药3g, 川芎6g
      • 功效:化瘀镇痛,活血消肿
      • 主治:伤筋、脱位,骨折初期,瘀结肿胀疼痛
      • 制用法:清水煎服,日1剂,分2次服。
  2. 第2~5周
    • 局部外敷:消肿散
    • 内服:退肿活血汤(组方见锁骨骨折)
  3. 第6~9周
    • 局部外敷:续筋散(见锁骨骨折)和用化瘀舒筋洗剂(组方见锁骨骨折)
    • 内服:跌打续筋丸(方见肱骨外科颈骨折)
  4. 第9周后
    • 局部外擦:风损药水(方见肱骨大结节骨折)
    • 外敷:风损膏(方见肱骨大结节骨折)
    • 用续筋通络洗剂(方见肱骨大结节骨折)

练功治疗

  1. 复位后2周内
    • 动作:做伸掌握拳
  2. 2周后
    • 动作:加做腕背伸掌屈
  3. 4周后
    • 动作:加做腕背伸掌屈,托手屈曲
  4. 5周后
    • 动作:除继续4周后所做动作外,加做托手伸肩
  5. 9周后
    • 动作:做爬墙上举,肩臂前后伸展,握力负重,至功能恢复

诠解

  • 肱骨干骨折:是指肱骨外科颈以下至外髁上2cm处的骨折。肱骨古称膘骨、胳膊骨等。故肱骨干骨折又名膘骨骨折、胳膊骨伤折。早在春秋时期对肱骨干骨折已有认识,如《左传·定公十三年》已有“三折肱知为良医”的记述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有“膘以折”的记载。明代以后对本骨折的诊断、治疗和并发症有较深的认识。
  • 解剖特点:肱骨干为长管状密质骨,上部较粗,轻度向前外侧凸,横截面为圆形;自中1/3以下逐渐变细;自下1/3渐成扁平状,并稍向前倾。骨折好发于骨干的中1/3及中下1/3交界处,下1/3次之,肱骨干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,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但多见于青壮年。可分为上1/3,中1/3,下1/3三种。由于肌肉牵拉的关系,所以移位的方向亦不同。一般上1/3骨折近端向前、向内,远端向上、向外移位,中1/3骨折,近端向外、向前,远端向上移位,下1/3骨折近端随前臂和肘关节位置而改变,远端多内旋移位。临床上多见中1/3骨折。整复前后,必须注意是否有桡神经损伤,因中1/3后外侧有桡神经沟、肱深动脉,桡神经在沟的下方,紧贴着骨干,易损伤出现垂腕。

按语

该患者在伤后十余天来就诊,临床所见有:骨折对位差,肿胀严重并伴有明显疼痛,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,首先运用正骨手法对骨折进行复位,并注重整筋。该病例复位顺利,做到对位良好,固定稳妥,内外兼治,使骨折达到预期效果。该病固定时间成人约68周,儿童约35周,必须在临床症状消失,X线复查有足够骨痂生长之后,才能解除固定。治疗1周后,症状明显改善,皮肤灼热、疼痛基本消失,肿胀减轻;患肢可作伸屈指、掌、腕关节活动,利于气血通畅。治疗2周后,神志安宁,睡眠正常。应每日进行用力握拳及轻柔按摩,促进肿胀消退。4周后,自觉患肢逐渐有力,肘腕二关节已能少量负重活动。6周后,患者能做空手提放和抬举等动作。7周后,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,患肢活动量明显增长,肌肉肌力增强,但较正常功能为差。9周后,患肢活动自如,功能已恢复,骨折肢体无筋骨变形。10周后,骨折痊愈停诊。后经多次复查,骨折愈合良好,肌力恢复如常。患肢活动自如,伤后无后遗症出现,疗效满意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