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基本信息
- 患者姓名:王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41岁
- 职业:工人
初诊(1990.12.2)
1. 主诉
- 胃痛多年,时发时止,近五六天来,发作频繁,卧床不起。
- 形寒,怯冷,少气乏力,食少化迟。
- 吃粥则泛清水,不能多食油腻,否则嗳腐作胀。
- 大便溏结无常,以溏便为多,甚时并见肛门下坠。
- 病发脘胀作痛,引及两胁,有气攻冲走窜,但又不得嗳气。
- 气坠则欲大便,但大便又不爽。
- 得温运按摩,摩至肠鸣矢气,则快然如衰;得小便畅利,亦感适意。
- 不能多站,站久则脘腹坠胀。
- 痛甚气胀,又不能按,亦不能高声语言。
- 恶动喜静,动则头晕目黑。
2. 既往检查
- 慢性肥厚性胃炎
- 轻度胃下垂
- 贫血
3. 诊断
- 湿浊中阻,升降失常,气机痞塞,阳气不展,不通而痛。
- 体质内伤中虚,湿浊有余,痛属邪实。
4. 治法
- 遵《内经》之旨,先标后本,分步骤施治。
- 先以升阳泄浊,斡旋气机。
- 方从升阳除湿与五苓出入。
5. 处方
- 柴胡7克
- 升麻5克
- 川芎7克
- 藁本10克
- 制苍术10克
- 白术10克
- 陈皮5克
- 桂枝15克
- 茯苓15克
- 泽泻10克
- 炒白芍10克
- 上肉桂5克(后下)
- 草蔻仁10克(杵,后入)
- (5帖)
二诊(未具体日期)
1. 服药反应
- 药入如有一股暖流,脘腹雷鸣,频频得嗳与矢气,小水亦畅行,一身轻松,脘痛随之几平。
- 但又感疲乏,欲得安寐。
2. 舌脉
- 舌苔根腻已松,前半化薄微黄,脉转有力。
3. 处方调整
- 原方去藁本,减草蔻仁5克;加党参10克。
- (5帖)
三诊(未具体日期)
1. 服药反应
- 胃痛迅能见效,但冷空气突然南下,连日阴雨,病情又有变化。
- 脘痛又起,但痛无以前之甚,气胀亦轻,而腹脘阴冷,四肢微厥,泛溢清水,食又化迟,小便亦少。
- 形寒畏冷,懒不肯动。
2. 舌脉
- 舌苔转滑,脉见弦象。
3. 诊断
- 寒水为患,遏抑中阳,与湿胜气滞病情又有间。
4. 治法
- 温中散水,兼御外寒。
5. 处方
- 柴胡7克
- 升麻5克
- 藁本10克
- 制苍术10克
- 白术10克
- 陈皮5克
- 桂枝15克
- 茯苓10克
- 草蔻仁10克(杵,后入)
- 淡吴萸7克
- 炒党参10克
- 生姜5片
- (5帖)
四诊(未具体日期)
1. 服药反应
- 胃脘温和,胃痛又平,小溲见长,泛水亦止。
- 舌苔转为薄白腻;脉濡,少力。
2. 诊断
- 邪气日退,转为扶正,补中益气,培其根本。
3. 处方
- 柴胡5克
- 升麻5克
- 白术10克
- 陈皮3克
- 桂枝10克
- 茯苓10克
- 干姜5克
- 炒党参10克
- 炙黄芪10克
- 炙甘草3克
- 砂仁末4克(后入)
- 生姜2片
- 大枣5个
- (5帖)
五诊(未具体日期)
1. 服药反应
- 小试甘药补中,能够适应,未见碍运,纳谷亦可。
- 大便尚未结实,间且腹滞肛坠,天阴即感畏寒。
2. 诊断
- 虽为中焦胃病,实多中下气虚,荣卫亏损已久,中气亦难一时恢复。
3. 治法
- 腹宜通,脏欲守,再从通补中调理。
4. 处方调整
- 前方去砂仁末;加炒防风10克,煨木香7克,焦神曲10克;党参、黄芪各加5克。
- (10帖)
六诊(未具体日期)
1. 服药反应
- 病情大见好转,脘腹温和,全无痛感,气力亦较前为壮。
- 饮食恢复正常,吃粥亦不泛水。
- 大便成形,间日一解,亦无肛坠之象。
- 年关将至,已经前去上班,尚能胜任。
- 面色略见光泽,舌苔薄白,惟质尚稍胖略暗;脉虽细,但耐按有神。
2. 诊断
- 多年胃痛,月余向愈,甚感满意。
3. 治法
- 乘胜康复,拟丸方调理,巩固疗效。
4. 丸方
- 柴胡30克
- 升麻30克
- 白术60克
- 陈皮35克
- 炒党参120克
- 川芎60克
- 炙黄芪120克
- 炙甘草25克
- 红花30克
- 桂枝100克
- 茯苓100克
- 干姜80克
- 炒白芍60克
- 焦神曲80克
- 防风80克
- 炒当归60克
- 新开河人参30克
- 上药共为细末,用生姜、大枣各50克,煎浓汤泛丸,梧子大,每早晚各10克,温开水送服。
- (丸方连服两料,随访至今,胃痛未复发)
按语
- 胃痛是常见病、多发病。痛则不通,气滞血涩,湿食相阻,多为实证。
- 此病湿盛饮逆,湿阻而气滞,为痛为胀;饮盛则中寒,阳气不化,水反上逆,亦为实邪。
- 但见食少便溏,并见肛坠,中气已经下陷,是病不仅在于胃,兼夹脾虚,已为虚实错杂之证。
- 尤其小水畅行,其痛即减,是与太阳膀胱的气化有关,又左右着此病的臧否。
- 如此则不仅病在中焦,且亦涉及下焦,成为中下两焦俱病。
- 此等病情,决非一般的行气止痛,见痛治胃所能解决问题。
- 必须升引清阳,降其浊阴,使升降复常,才能气行而湿化,气化而痛止。
- 所以处方,以升阳除湿与五苓相合,从上下内外分消,着重斡旋气机为法。
- 再论此病之湿,属于内湿,是由脾胃气弱,水谷不化精微而生湿浊,徒治其湿,尚属治标,必使脾胃健运,谷消水化,才是治湿之本,亦是治痛的根本。
- 由于病因重点在湿在饮,又兼脾虚,所以始终未以行气止痛为法,即苦温燥湿、辛香理气,亦未敢多用,恐其反能耗气。
- 因为气滞而湿胜,所见脉细,舌质稍胖暗澹,有中虚宜补,血涩宜消之处,但在初中期,不敢多用甘药,亦不敢多用血药,即便补中益气方中的当归,宁可改用川芎,这是提防甘药的满中,血药的阴柔,反助其湿,多生枝节。
- 最后在阳升胃醒,调理善后之时,加而用之,一举成功,深感“治病求本”、“审因论治”,是临床的法宝,亦是对待任何疾病更能取得成功的决窍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