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脏的特性及其与辨治肝炎的关系

1. 肝脏的特性

  • 体阴而用阳:肝脏体阴而用阳,藏血,内寄相火。
  • 性喜条达,恶郁抑:其性喜条达,恶郁抑,主疏泄,主生阳之气,以升为用。
  • 相火特性:肝脏内寄之相火为阴中之少阳,易动,故肝脏又称为刚脏。
  • 脏腑关系:肝脏与胆、肾、脾、胃等脏腑关系密切,特别是与胆、肾的关系尤为密切。

2. 肝胆关系

  • 脏腑表里关系:肝和胆是脏腑表里关系,胆为六腑之一,泻则不藏,喜润而恶燥,内主少阳相火。
  • 病理变化:相火不藏或湿热内蕴,可导致肝胆实火或肝胆湿热的病理变化。
  • 情志影响:情志过激,可使肝气郁而化火,横逆胆腑,或郁怒伤肝,使肝气实而郁火内生。
  • 湿热邪毒:湿热邪毒客于肝脏,可致肝脏湿热之证。

3. 治疗方法

  • 泻胆泻肝:临床上对肝气实、湿热邪火内郁等肝脏疾患的治疗,每多采用借胆腑之道以祛邪。
    • 龙胆泻肝汤:主泻肝经湿热,实质上是泻胆,使湿热通过胆从小肠以达膀胱,随小便排出。
      • 组成:柴胡、龙胆草、栀子、黄芩、木通等苦寒之药,泻胆火从小肠下行。
      • 导引:再以车前子、木通、泽泻导向膀胱,使邪有出路。
  • 泻心法:若肝火亢奋,导致心火内燔,出现心烦易怒,脉细弦数,舌赤尿黄,甚至口舌糜烂,也可采用泻心(实则泻其子)之法治疗,以导赤散泻心火,使邪从小肠以达膀胱,随小便排出。

按语

  • 临床上治疗肝炎时,需根据肝脏的特性及其与各脏腑的关系,灵活运用泻胆泻肝、泻心等方法,以达到祛邪的目的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