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黄疸医案

患者信息

  • 姓名:刘某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8天
  • 就诊日期:2005年10月7日

主诉

黄疸6天。

初诊

  • 病情描述:患儿出生后第二天开始出现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,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“新生儿黄疸。”予退黄药(具体不详)口服,症未减,且有加重的趋势。大便干,2日1次。
  • 舌象:舌澹,苔黄
  • 指纹:澹沉
  • 诊断:黄疸(新生儿黄疸),此为先天不足,湿热内盛,胆汁外溢肌肤所致。
  • 治疗原则:清热利湿退黄法
  • 方剂:茵陈五苓散加减
  • 药物
    • 茵陈蒿 2g
    • 山栀子 2g
    • 大黄 2g
    • 桂枝 2g
    • 白术 3g
    • 泽泻 3g
    • 茯苓 5g
    • 猪苓 10g
    • 山楂 10g
    • 苦参 2g
    • 乌梅 3g
  • 剂量:4剂

复诊(2005年10月11日)

  • 病情变化:4剂后黄疸渐消,稀煳便1日2次。
  • 舌象:舌澹红,苔黄
  • 指纹:澹沉
  • 治疗调整:继以前法加减
  • 药物:上方继服3剂
  • 疗效:黄疸退,二便调,纳食好。

按语

新生儿黄疸多表现为湿热邪毒偏重之阳黄。盖小儿发育尚不成熟,属稚阴稚阳之体,毒邪乘虚入侵,易化热入里而为患。当此治宜清热利湿退黄。本案方中茵陈蒿、栀子均为利湿之品,茵陈蒿为主药,清湿热,利肝胆,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,并且有广谱抗菌作用;栀子清泄三焦湿热,利胆,降低血中胆红素;茯苓、猪苓、泽泻利水渗湿;白术健脾燥湿。诸药共奏清热利湿之功。桂枝、大黄、山楂、苦参、乌梅等改善微循环,减少肝细胞损害,有利于血清中胆红素的结合与排泄,能加快黄疸的消退,防止核黄疸的发生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