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肠化并胃小弯溃疡医案
基本信息
- 患者姓名:于某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57岁
- 初诊日期:1995年9月15日
病史
- 自述患胃病二十余年,近二年来上腹部胀痛加重,体重减轻,精神不佳,影响正常工作。
- 1995年7月底,曾在本市某医院做胃镜及胃黏膜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,诊断为“慢性萎缩性胃炎,重度肠腺化生,胃小弯溃疡”。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。
- 给服洛赛克、得乐、阿莫西林等治疗1个月,自觉疗效不显,上腹部胀痛益甚,夜不能眠,故改投中医,求治于笔者。
初诊(1995年9月15日)
1. 临床表现
- 精神不振
- 上腹饱胀,疼痛较甚,间有刺痛
- 食欲减退
- 全身乏力
- 时有嗳气恶心
- 口干口臭严重
- 大便干结
- 舌质红,苔黄厚腻
- 脉弦细数
2. 西医诊断
-
- 慢性萎缩性胃炎
-
- 胃小弯溃疡
3. 中医辨证
- 脾胃气虚
- 湿热中阻
- 大肠热积
4. 治法
- 健脾益气
- 清热燥湿
- 攻积通腑
5. 处方
- 生黄芪20g
- 党参20g
- 炒川连6g
- 炒黄芩15g
- 制半夏15g
- 生薏苡仁15g
- 木香15g
- 香附15g
- 荔枝核15g
- 枳实15g
- 厚朴15g
- 熟大黄15g
- 桃仁15g
- 鸡内金15g
- 蒲公英20g
- 石斛20g
- 云南白药1.5g(分次冲服)
- 14剂,每日1剂,连续水煎3次,每次取汁150ml,混匀后分早、中、晚3次服完
- 嘱:忌烟、酒及辛辣燥热食品,停服西药
二诊(1995年9月30日)
1. 临床表现
- 上腹部胀痛略减
- 食欲稍有好转
- 但仍觉乏力
- 心中烦热较显
- 大便干结难解
- 舌质红,苔黄厚腻未变
2. 治法
- 重剂投入
3. 处方
- 生黄芪30g
- 党参30g
- 炒川连10g
- 炒黄芩15g
- 炒黄柏15g
- 生山栀15g
- 木香15g
- 香附15g
- 荔枝核15g
- 三棱30g
- 莪术30g
- 生薏苡仁30g
- 蒲公英30g
- 炒莱菔子30g
- 连翘30g
- 泽泻20g
- 熟大黄20g
- 桃仁15g
- 石斛30g
- 云南白药1.5g(分冲)
- 14剂
三诊(1995年10月15日)
1. 临床表现
- 上腹部胀痛明显减轻
- 乏力好转
- 食欲改善
- 但口苦口臭仍显
- 大便仍较干燥
- 舌苔黄厚腻稍有消退
2. 治法
- 加大燥湿清热及攻积通下力度
3. 处方
- 以9月30日方加龙胆草15g,北沙参30g,炒苍术重用至30g,熟大黄重用至30g
- 14剂
四诊(1995年10月30日)
1. 临床表现
- 上腹部胀痛基本消失
- 食欲增进
- 口苦口臭大减
- 大便排出较易
- 舌苔消退明显,已成薄黄腻苦
- 自觉精神较爽
2. 治法
- 中焦湿热渐退
- 大肠腑气渐通
3. 处方
- 生黄芪15g
- 党参15g
- 炒苍术15g
- 炒川连10g
- 炒黄芩15g
- 炒黄柏15g
- 木香15g
- 香附15g
- 荔枝核15g
- 三棱15g
- 莪术15g
- 蒲公英20g
- 连翘20g
- 生薏苡仁20g
- 炒莱菔子15g
- 熟大黄15g
- 石斛20g
- 泽泻15g
- 云南白药1.5g(分冲)
五诊(1996年11月14日)
1. 临床表现
- 上腹部胀痛消失
- 精神食欲较好
- 口苦口臭已不显
- 大便已正常
- 舌质澹红,苔薄白
- 脉缓
2. 治法
- 继续治疗,以巩固疗效
- 药物剂量宜减
3. 处方
- 生黄芪15g
- 党参15g
- 炒苍术15g
- 炒川连10g
- 炒黄芩15g
- 炒黄柏15g
- 木香15g
- 香附15g
- 荔枝核15g
- 三棱15g
- 莪术15g
- 蒲公英20g
- 连翘20g
- 生薏苡仁20g
- 炒莱菔子15g
- 熟大黄15g
- 石斛20g
- 泽泻15g
- 云南白药1.5g(分冲)
4. 嘱咐
- 按此方在家续服3个月后,来本院进行胃镜复查
六诊(1996年2月21日)
1. 临床表现
- 自觉一切正常
- 做胃镜及胃黏膜病理学活检复查,结果为胃小弯溃疡已愈合,胃黏膜肠腺化生已消失,幽门螺杆菌转阴
按语
- 目前,多数学者认为,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重度肠腺化生属于胃的癌前期病变。故治疗肠腺化生,对预防胃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- 现代医药治疗肠腺化生尚无有效药物和疗法。但中医辨证论治能使肠腺化生逆转。
- 本例患者病情较重,既有慢性萎缩性胃炎,重度肠腺化生,又合并有胃小弯溃疡,且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。由于西医疗效不佳而改投中医。
- 在中药治疗过程中,亦颇不易。先是应用常规中药剂量无明显疗效,故改以重剂而取效,而后再以常规剂量巩固疗效。
- 治疗历时5个多月,终使胃小弯溃疡愈合,重度肠腺化生消失,幽门螺杆菌转阴。
- 有必要一提的是,对于湿邪较甚、舌苔厚腻之病证,无论寒湿、湿热,如用苍术常规剂量无效时,可将其重用至30~50g,每见佳效。此乃笔者数十年治疗顽固湿证之心得。
- 本例患者即因中焦湿热胶结,舌苔黄厚腻难退,故将苍术重用至30g而见效。
- 实践所见,重用苍术后,除少数患者有多汗、口干现象外,余未见明显毒副反应。
- 对于多汗现象,只需在配方时伍用如五味子、瘪桃干等1~2味常规剂量的收涩药即可减轻或消除。
- 对口干者,方中加用无滋腻之弊的养阴生津药如石斛、沙参等,亦多可改善或消失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