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王某喘息、咳嗽医案
## 基本信息
- **患者姓名**:王某
- **性别**:男
- **年龄**:69岁
- **初诊日期**:2012年2月8日
## 主诉
- 阵发性喘息、气促,持续半年余。
- 去年7月开始出现活动后喘息气促,咯痰不爽。
- 每于受寒感冒时喘促加重,易汗,纳眠可,二便调。
## 经络诊察
- 手太阴经、少阴经、手太阳经、足少阳经、足太阳经异常。
- 病在太阴经、少阴经。
## 选经与选穴
- **选经**:手太阴经、少阴经。
- **选穴**:阴郄、尺泽、太溪。
## 中药处方
- **初诊**:炙麻黄3g,炒杏仁6g,生石膏12g,炙甘草6g,白果10g,黄芩6g(5剂)。
## 二诊
- **针药后症状**:喘息减轻,已能平卧,仍有咳嗽,咳痰,痰少,痰较前易咯出。
- **突发症状**:上周二夜间突发头晕,恶心,呕吐,至某医院急诊诊断为脑供血不足,静点天府素尿、前列地尔等药8天后症状消失。
- **现症**:早醒,每日可睡眠6小时左右,伴有头晕,痰少不易咯出,舌暗红、苔白,脉滑数。
- **选穴**:阴郄、尺泽、复熘、后顶。
- **中药处方**:炙麻黄5g,杏仁10g,生石膏30g,炙甘草6g,白果10g,黄芩10g,桂枝6g(7剂)。
## 三诊
- **针后症状**:喘息明显减轻,有咳痰,不易咯出,时觉气闷,夜间有时气喘。可平卧,休息后症减。自觉头昏,颈项强好转,仍夜寐早醒。多梦,夜间口干较甚。
- **舌象**:舌胖,边有齿痕,质澹暗,苔白。
- **脉象**:脉细滑。
- **选穴**:后顶、阴郄、尺泽、复熘、足三里、中脘、大陵。
- **中药处方**:麻黄5g,杏仁10g,生石膏30g,炙甘草6g,白果10g,黄芩10g,桂枝6g(7剂)。
## 四诊
- **现症**:夜间可平卧,咯痰不爽,白黏痰,夜重。无明显喘息。眠差。脉弦滑。早醒不能再入睡。
- **选穴**:尺泽、照海、璇玑、后顶、曲泽、大陵。
- **中药处方**:沙参10g,生石膏30g,葛根15g,杏仁10g,炙麻黄5g,麦冬10g,桂枝6g,白果10g,甘草6g(7剂)。
## 五诊
- **现症**:仍有痰,不易咯出,痰咸黏成块,灰白色。
- **选穴**:璇玑、尺泽、复熘、后顶、风池。
- **中药处方**:沙参10g,生石膏30g,葛根15g,杏仁10g,炙麻黄5g,麦冬10g,桂枝6g,白果10g,甘草6g(7剂)。
## 六诊
- **现症**:气短胸闷,口不渴,下肢肿胀。
- **选穴**:列缺、照海、璇玑、后顶、复熘,揲中府。
- **中药处方**:沙参10g,生石膏30g,葛根15g,杏仁10g,炙麻黄5g,麦冬10g,桂枝6g,白果10g,甘草6g(7剂)。
## 七诊
- **现症**:近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颈项疼痛,尿频。
- **选穴**:右天柱、尺泽、复熘、后顶、璇玑。
- **中药处方**:沙参10g,生石膏30g,葛根15g,杏仁10g,炙麻黄5g,麦冬10g,桂枝6g,白果10g,甘草6g(7剂)。
## 八诊
- **现症**:痰多黏稠。伴胸闷、憋气。舌红,边有齿痕。
- **选穴**:后顶、右天柱、右玉枕,揲中府、尺泽,灸膏肓、肺俞各10分钟。
- **中药处方**:沙参10g,生石膏30g,葛根15g,杏仁10g,炙麻黄5g,麦冬10g,桂枝6g,白果10g,甘草6g(7剂)。
## 九诊
- **现症**:前诊后咳痰易出,憋气已减,痰中有褐色,右项痛,头后部尤为明显。伴头晕。
- **选穴**:后顶、右天柱、玉枕、膝阿是穴,灸膏肓、肺俞各15壮,揲尺泽、中府。
- **中药处方**:沙参10g,生石膏30g,葛根15g,杏仁10g,炙麻黄5g,麦冬10g,桂枝6g,白果10g,甘草6g(7剂)。
## 十诊
- **现症**:经治憋气较前明显好转,每晚于八九点钟咳痰1次,方可入睡。现仍咳痰费力,程度较前略减轻。痰呈灰色黏块状。
- **选穴**:后顶、风池、尺泽、中脘、丰隆、大陵,灸膏肓、肺俞各15分钟,揲中府、尺泽。
- **中药处方**:枳实10g,厚朴6g,薤白10g,杏仁10g,瓜蒌20g,桂枝6g(7剂)。
## 十一诊
- **现症**:针丰隆、中脘、大陵、尺泽、风池,灸膏肓。
## 十二诊
- **现症**:现咳痰不利,无明显憋闷。颈项肩背酸痛,双足跟疼。纳可。夜早醒,多于每日4点即醒。舌质暗苔薄。脉弦,尺无力。
- **选穴**:璇玑、膻中、天柱、尺泽、足三里,灸膏肓、太溪。
## 疗效
- 治疗2次以后喘息明显好转,再治疗1个疗程则咳痰等症状基本缓解。
## 【医案解读】
- **西医诊断**:慢阻肺。
- **主要症状**:活动后喘息气促,咳嗽,咯痰不爽。每于受寒感冒时喘促加重,易汗。
- **经络诊察**:以太阴经、少阴经异常为主。
- **选穴**:阴郄、尺泽、太溪。
- **中药处方**:麻杏石甘汤加白果、黄芩,宣肺平喘、化痰清热。
- **二诊**:太溪改为复熘,并取后顶升阳行气改善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。
- **三诊**:喘息减轻,主要开始治疗痰难咯出的症状。加足三里、中脘调理脾胃化痰,大陵清郁热治疗胸闷。
- **四诊**:针药结合,诸症减轻,属显效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