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疽窜肺证验案
患者信息
- 姓名:陈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51岁
- 职业:干部
- 首次中医就诊日期:1998年4月
中医诊断
- 中医诊断:石疽窜肺证
西医诊断
- 西医诊断: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合并双肺转移
病史
- 1993年:右泪囊区出现肿物,经切除后病理检查结果为“非何杰金氏淋巴瘤”。
- 1994年: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,质坚硬,不能移动,病理切片检查为“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转移”,行颈淋巴结清除术并化疗3次。
- 1996年起:出现反复咳嗽、胸痛、痰多、纳差、消瘦、神疲肢倦,经CT检查为“肺门增大、双肺多个转移灶”。虽经化疗,但双肺转移病灶无明显改变。
- 1998年4月起:在本院肿瘤病区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,对证治疗。8年来一直坚持每日服吴维城主任中医师所开中药。
- 2006年6月:经多次胸片及CT复查,左肺转移灶吸收,纵膈、肺门正常,右肺转移病灶稳定,未见新病灶。目前病者精神胃口好,咳嗽胸闷痰多诸证消失,睡眠及二便正常,全身淋巴无肿大,病情稳定,体魄如常人,生活质量高,取得明显的疗效。
中医辨证施治要点
- 中医无“非何杰金氏淋巴瘤”病名,根据患者证见颈部淋巴结肿大,坚硬如石,虽状如串珠,但不红不痛,且不断增大增多,并沿经脉流窜,波及脏腑的证候特点,应属中医“石疽”重证。
- 本病起因:中医认为此因患者职司消防,平素工作辛劳,体力消耗大,精神紧张,加上饮食不定时,致脾失健运,痰浊内停,滞留筋脉。邪郁日久,而成痰浊瘀毒有形之邪,阻于头面部经络而发为本病。盖脾虚则金弱,故痰浊瘀毒之邪,易流窜于肺,虽经手术及化疗,因正气已虚,故仍未能有效控制病情。
- 治疗原则:该病者患病日久,邪实而脾肺之气已虚,中医治疗应以健脾土、宣肺气为主,以化痰瘀、解毒散结为辅,缓以图之,“扶正祛邪”为本病治疗原则。
- 代表方药:
- 太子参 18克
- 丹参 18克
- 浙贝母 15克
- 田七 10克(先煎)
- 全虫 10克
- 蛇舌草 15克
- 茯苓 15克
- 山甲 18克
- 黄芪 18克
- 生薏苡 15克
- 鸡内金 10克
- 法半夏 12克
- 明党参 12克
- 白术 15克
- 桔梗 10克
- 每日一剂,水煎服。
方解
- 本方以太子参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健脾益气为君。
- 法半夏、明党参、桔梗化痰利肺为臣。
- 田七、山甲、丹参、浙贝母、全虫活血化瘀,软坚散结为佐。
- 鸡内金、生薏苡、蛇舌草化浊解毒、消积健胃为使。
医者管见
- 恶性肿瘤目前属难治之证,治疗应以中西结合为主。而中医中药对化放疗后产生副作用的患者,或中晚期肿瘤,不宜手术或化放疗,采用扶正祛邪,对证治疗在控制病情,改善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带瘤生存时间确有一定的疗效。
- 但治疗上应缓以图之,切忌大剂攻伐,徒伤正气于病无助,应以平和之药,缓以消之,化之。只要有恒心,坚持服药,保持乐观心态,注意饮食调理,应能稳定肺部转移病灶,并抑制其增大及播散,达到长期带瘤生存之目的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