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某头痛医案

基本信息

  • 患者姓名:陈某
  • 性别:男
  • 年龄:47岁
  • 初诊日期:2010年8月21日

主诉

左侧头部酸痛,伴焦虑症5个月。

症候

  • 左侧头部(颞部)酸痛
  • 有时无法精神集中
  • 因为顾虑较多,精神压力较大
  • 晨起吐痰多,痰稀
  • 自觉因鼻涕反流引起的
  • 胸不闷,心不慌
  • 食欲不振
  • 舌象:苔白,舌澹,有齿痕
  • 脉象:脉沉滑

既往史

5个月前突发性眩晕,恶心欲呕,经治已愈,唯左侧头部不适,久治未愈。多方诊治,核磁、CT皆无异常。某医院的诊断为焦虑;服抗抑郁药。

经络诊察

  • 唯左悬颅有压痛感
  • 未发现异常经脉

辨经

  • 病表现在足太阳经、足少阳经
  • 病因在厥阴经、足太阴经

选经

  • 少阳经、厥阴经、太阴经、阳明经、任脉

选穴

  • 一诊至十诊:针四关、足三里,隔姜灸神阙5~10壮,取左外关通少阳络、阳维脉,点至阳
  • 十一诊至十四诊:灸神阙以继续调整经络紊乱,再取通里、照海
  • 十五诊至十九诊:取少阳经为主,灸神阙、隐白,针少阳经的局部穴和远端穴(左侧本神、风池、天柱、脑空、阳白、悬颅、悬厘、外关、足临泣)
  • 二十诊至二十八诊:灸神阙、隐白,亦取少阳经、太阳经的远端穴(左侧阳池透外关、外关透会宗、丘墟、足临泣、后溪)和局部穴(左侧天柱、攒竹、头临泣、风池、丝竹空、悬厘、太阳、目窗)
  • 二十九诊、三十诊:取太阳经与少阳经的腧穴(左侧后溪、天柱、头临泣、目窗、风池)和手厥阴经与足阳明经的腧穴(左侧内关、内庭,双侧足三里)
  • 三十一诊至三十六诊:症状平稳,灸神阙、足三里、气海
  • 三十七诊:焦虑症已不明显,唯左目眶深部有异常感,左项筋紧。病在厥阴、少阳,取左侧风池、中封、行间上;灸气海、足三里
  • 三十八诊至五十六诊:症渐减,用脑过度劳累后症状明显,继续以厥阴经、少阳经为主,补肝养筋,根据病情改变选取左侧中封、太冲、行间、大敦、内关、蠡沟、中都、本神、头临泣、悬颅、颔厌、目窗、风池、阳白、阳池、外关、会宗、攒竹、腕骨、鱼腰、丝竹空、膈俞、光明、睛明、至阴等穴,随症及经络诊察变化略加变化
  • 五十七诊至六十诊:情绪基本正常,头痛亦不明显。去足厥阴经,取少阳经与太阳经的腧穴
  • 六十一诊至六十六诊:已基本正常工作,巩固疗效。选太阳经、少阳经、厥阴经,取穴包括左侧天柱、玉枕、前谷、腕骨、后溪、眉冲、曲差、颔厌、悬颅、风池、脑空、太冲、鱼腰、太阳、京骨、足临泣等

疗效

共66诊;属显效。

医案解读

  • 患者因工作精神压力大而头痛,来诊时表情呆滞,不欲说话
  • 因患者服神经科的药物(包括抗抑郁药),容易导致经络紊乱,经络诊察已不能准确反映机体的经络状态
  • 《灵枢·经脉》曰:“经脉者,所以能决死生,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。”此句子里的“处百病”指经络不仅有治疗作用而亦有反应疾病的功能
  • 此病例按照中医辨证(痰饮、风痰阻络),取内关、公孙、中脘、丰隆,并加局部反应点,即左悬颅。一诊治疗后症无变化。考虑患者经络紊乱,取四关、足三里,隔姜灸神阙5~10壮,以便于调整经络紊乱,外关通少阳络、阳维脉,点至阳通上身之阳气。悬灸隐白以温阳通络,并根据经络反应取太阳经与少阳经的远端腧穴和局部腧穴,治疗过程中诊察经络逐渐发现局部腧穴有压痛感,远端腧穴的异常反应(左后溪出现非常小的结节,腕骨、阳谷有异常反应)也逐渐出现,说明经络紊乱已有部分恢复
  • 二诊至十诊,症状逐渐减轻
  • 治疗10次后,一边继以前法调整经络,同时按经络诊察结果取经络异常反应集中的足太阳膀胱经腧穴,同时以通里、照海通脑络。后期症状逐渐好转
  • 经络诊察发现的异常经络反应也经常出现转移和变化,取穴亦随症调整,选用加灸气海、太白及病变经脉(太阳经、少阳经、厥阴经)腧穴继续调整经络、补元阳、温脾阳通脾络;三十七诊时诸病症均平复,唯有左目眶深部有异常感,左项筋紧。取太阳经、少阳经、厥阴经腧穴继续调治收效

按语

本例以郁证、焦虑、左侧额痛(络病)就诊。由于患者多方求治,久服抗抑郁药物及其他多种药物治疗,导致经络疲劳和紊乱。在察经、辨经、选经、选穴上都比较困难。在治疗中首先以恢复,调整经络功能为主。主要是灸神阙以益元气,恢复经络功能为治疗提供条件。再结合经络的变动进行辨经、选经、选穴。经过近30次诊治,患者抑郁、焦虑基本消失,头痛明显好转。在治疗过程不断适时地调整腧穴,是十分艰辛的!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