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秘医案

基本信息

  • 患者姓名:张某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5岁6个月
  • 就诊日期:2005年7月15日

主诉

排便困难5年余。

初诊情况

1. 病史

  • 排便困难,约2~3天1次,甚则7日一行。
  • 平素饮食正常,不挑食。
  • 精神、睡眠好,平时少生病。

2. 体征

  • 一般情况可。
  • 咽稍红,心肺正常。
  • 腹平软无压痛。

3. 舌脉

  • 舌红,苔中根部澹黄稍厚。
  • 脉缓滑。

4. 诊断

中焦脾胃蕴有积热,液亏肠燥所致。

5. 治疗

  • 治宜泻脾胃之热,润肠通腑。
  • 处方:
    • 藿香10g
    • 栀子5g
    • 石膏10g
    • 熟大黄5g
    • 乌药10g
    • 降香10g
    • 青皮、橘皮各10g
    • 佛手10g
    • 刺蒺藜10g
    • 芦荟2g
    • 槟榔10g
    • 枳实10g
    • 杏仁10g
    • 火麻仁10g
    • 郁李仁10g
    • 生首乌20g
    • 柏子仁10g
  • 3剂,日1剂,水煎服。

二诊情况

1. 服药后反应

  • 第1天,大便4次,伴腹痛。
  • 现大便日1次,纳食可,无腹痛。

2. 舌脉

  • 舌红少津,苔薄黄。
  • 脉缓。

3. 诊断

脾胃积热有减,腑气渐通,然舌红少津示有津伤。

4. 治疗

  • 治拟于上方加沙参养阴润燥。
  • 处方:
    • 原方基础上加沙参。
  • 再进3剂。

后续治疗

1. 调整后的处方

  • 继续调整原方,共服10余剂。

2. 结果

  • 舌脉正常。
  • 大便每日1次,软便易解。

按语

  • 小儿由于脾土常虚,加之饮食失宜,容易重伤脾胃,使水谷失运,停聚中焦,日久蕴而化热,形成脾胃积热。
  • 湿热郁阻中焦,必然延及他脏而变生诸症。
  • 李东垣所云:“元气充足,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,而后能滋养元气;若脾胃之本弱,饮食自倍,则脾胃之气既伤..而诸病之所由生也。”
  • 因此,临证多紧紧抓住小儿脾土常虚这一特点,从脾胃入手,辨治各种疑难病症。
  • 如运用泻黄散治疗多种小儿内科疾病,即体现了这一学术思想。

七、泻黄散

  • 出处:宋·钱乙所撰《小儿药证直诀》
  • 组成:石膏、山栀子、藿香、防风、甘草
  • 功效:清泄脾胃伏火
  • 主治:脾胃积热所致小儿弄舌,口疮口臭,烦渴易饥,口燥唇干,舌红脉数等。
  • 辨证要点
    1. 患儿平素多喜食辛辣、肥甘之品。
    2. 临床多见纳差或纳食可,但偏食,口臭,或龄齿。
    3. 口干喜饮,大便干结,小便黄。
    4. 舌质红,苔薄黄中厚,或苔白微腻,或苔黄腻,脉滑或滑数。

八、总结

  • 本例患儿便秘较久,且病史,尤其是舌象,均提示其脾胃蕴有积热。
  • 正因热邪灼津,故液亏肠燥,腑气不通。
  • 治疗关键在于清泻脾胃伏火。
  • 泻黄散寒凉而不使冰伏,升散而不致升火助焰,既有利于脾胃伏火之除,亦顾及小儿稚阴稚阳,投之恰合其宜。
  • 为此,特地在泻黄散的基础上配以五仁丸加熟大黄等润肠通便;另佐芳香理气之品以畅其腑,终使伏火得清而肠润气顺。
  • 在使用行气药时,特别选用了佛手、刺蒺藜、青皮等疏肝之品,此又蕴含脾病治肝,肝脾同治的用药技巧,临证或可借鉴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