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衰(冠心病——缺血性心肌病)案
案例背景
“心衰”之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邈《千金要方·心脏门》:“心衰则伏”,其后见于《圣济总录·心脏门》:“心气盛则梦喜笑恐畏···心衰则健忘,心热则多汗”,以及《医述·脏腑》:“心主脉,爪甲色不华,则心衰矣”。益气温阳,化瘀通络是心衰的基本治疗原则。
一诊
- 患者信息:滕某,男,66岁。
- 就诊时间:2006年9月13日。
- 主诉:阵发性呼吸困难半年,伴劳力性气短加重3天。
- 既往史: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症状,经休息后可缓解,此症状每于情绪激动及劳累后加重,经外院诊断为“冠心病,心力衰竭”,经住院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。
- 现症:劳力性气短,夜间胸部憋闷,心悸,乏力,头晕,尿少,下肢浮肿,大便数日一行,舌质隐青,苔厚腻,舌体胖大,边缘有齿痕,脉结代。
- 体征:血压146/84mmHg。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,未闻及干啰音,心界扩大,心尖部位于左锁骨中线外1cm处,心率105次/分,心律不整,心音强弱不一。
- 理化检查:心电图示:Ⅱ、aVL、aVF导联ST段下移0.05mV,V4
V导联ST段下移0.20.25mV。心脏彩超提示:左室舒末径59mm,左房内径42mm,右室内径23mm,EF39%,E/A小于1,左室各壁心肌略增厚,向心运动尚可,但运动不协调。 - 中医诊断:心衰(气虚夹痰瘀);西医诊断: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(缺血性心肌病,心功能Ⅲ级)。
- 治则治法:益气化瘀,豁痰通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