滋阴清火、凉血化瘀法治疗虚火伤络水肿医案
基本信息
- 患者姓名:冯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14岁
- 住址:衡阳县台源镇
- 就诊时间:2005年6月8日
初诊(2005年6月8日)
1. 主诉
3个月前感冒后,下肢出现浮肿,继而发现紫癜,小便呈红色。
2. 既往史
在当地就医,疗效不显。后至长沙某医院,诊断为“紫癜性肾炎”,用泼尼松等药,住院治疗月余,症状控制,带药出院。出院后十余天,病情反复,紫癜及浮肿如初,尿常规示:蛋白(++)、隐血(+++)。
3. 临床表现
- 头晕目眩
- 潮热多汗
- 面赤唇红
- 舌燥喉痛
- 下肢浮肿、布满紫癜
4. 舌脉
- 脉沉而细数
- 舌干红而苔黄
5. 辨证
阴虚火旺,灼伤血络。
6. 治法
滋阴清火,凉血化瘀。
7. 方药
- 生地15g
- 山茱萸10g
- 淮山15g
- 云苓20g
- 丹皮10g
- 泽泻10g
- 知母10g
- 黄柏10g
- 当归10g
- 赤芍10g
- 小蓟15g
- 茜草15g
- 紫草15g
- 旱莲草15g
- 白茅根20g
8. 煎服方法
煎服上方七剂,患者无不良反应,连续服用三十余剂。
二诊(2005年7月9日)
1. 临床表现
- 眩晕潮热等阴虚火旺之症均有减轻
- 紫癜已经很少
- 尿检:蛋白(士)、红细胞(+)
2. 方药调整
- 去黄柏、知母
- 加疳积草20g、益母草20g
3. 煎服方法
上方连服三十剂(根据病情有时稍作加减)。
三诊(2005年8月9日)
1. 临床表现
- 尿检:蛋白(一)、红细胞(士)
- 紫癜、浮肿消失
- 阴虚火旺症状已不明显
- 感神疲体倦,食少便溏
2. 舌脉
- 脉缓而弱
- 舌澹红苔薄
3. 辨证
气虚脾弱。
4. 治法
滋阴补肾、活血化瘀,辅以益气健脾助运。
5. 方药
- 参须10g
- 黄芪30g
- 白术10g
- 砂仁6g
- 熟地15g
- 山茱萸10g
- 云苓15g
- 丹皮10g
- 泽泻10g
- 小蓟10g
- 茜草10g
- 旱莲草10g
- 紫草10g
- 白茅根10g
6. 煎服方法
连服一个月。
四诊(2005年9月9日)
1. 临床表现
诸症悉除,尿检正常。
2. 方药
- 党参20g
- 黄芪20g
- 黄精20g
- 枸杞15g
- 山茱萸10g
- 淮山15g
- 云苓20g
- 小蓟10g
- 茜草10g
- 旱莲草10g
- 紫草10g
3. 煎服方法
20剂,调理巩固。
随访
2012年4月29日来院诊治青春痘时,告知此病至今未复发。
按语
患者阴虚火旺,故现潮热、面赤。灼伤血络,出现紫癜、尿血。予知柏地黄汤滋阴清火,治其本;加入小蓟、茜草,配合归芍活血化瘀,治其标。二诊三诊,药味稍作更改,使之更切病情;为防复发,四诊用脾肾双补,佐以益气化瘀之剂,善后调理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