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某医案
基本信息
- 患者姓名:何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40岁
- 职业:衡阳某单位干部
- 医院: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
- 住院号:176825
- 初诊时间:2006年3月10日
初诊情况
1. 主诉
- 患者素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,近月来因劳累受寒复发,自觉胁肋胀痛,肝胆区疼痛明显,精神纳食较差,伴恶心、厌油、口干。
- 近周来出现身目发黄,大便偏干,1~2日1次,小便深黄。
2. 体征
- 舌质红苔黄腻
- 脉弦滑
3. 实验室检查
- ALT:232μ/L
- AST:126μ/L
- TBIL:106μmol/L
- DBIL:54μmol/L
4. 影像学检查
- B超检查提示:①肝实质光点增粗增强;②胆囊炎。
5. 西医诊断
- 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(重度)
- 慢性胆囊炎
6. 中医诊断
- 肝着
7. 辨证
- 肝经郁热兼湿热肝胆
8. 治法
- 疏肝解郁,清热化湿
9. 主方
- 丹栀逍遥散加减
10. 处方
- 牡丹皮10g
- 山栀子10g
- 柴胡10g
- 赤芍30g
- 丹参15g
- 郁金10g
- 绵茵陈15g
- 白花蛇舌草15g
- 虎杖10g
- 金钱草15g
- 田基黄15g
- 薏苡仁15g
- 茯苓15g
- 甘草6g
- 14剂
二诊情况
1. 服药后情况
- 药后尚安,自觉纳食精神均有好转,口干、恶心、厌油已除,身目发黄减轻,大便正常,日行1次,小便仍然黄。
2. 实验室检查
- ALT:116U/L
- AST:63U/L
- TBIL:74μmol/L
- DBIL:35μmol/L
3. 处方
- 前方获效,仍照前方再进30剂
三诊情况
1. 服药后情况
- 病情进一步好转,纳食、精神均佳,唯大便偏稀,日行1~2次,小便黄。
2. 实验室检查
- ALT:56U/L
- AST:40U/L
- TBIL:51.14μmol/L
- DBIL:21.47μmol/L
3. 辨证
- 湿热证虽有减轻,但有脾虚现象
4. 治法
- 益气、健脾、利湿,扶正祛邪
5. 处方
- 去虎杖、金钱草
- 加太子参15g、白术10g
- 30剂
四诊情况
1. 服药后情况
- 患者自觉纳食精神均佳,大小便正常,化验肝功能诸项均正常,病已趋愈。
2. 处方
- 去牡丹皮、栀子苦寒清热之品
- 赤芍改白芍15g
- 加炒麦芽15g、鸡内金10g
- 30余剂
3. 备注
- 未见复发
按语
- 本病多因感染湿热疫毒或治疗不当,或调护失宜,以致湿热之邪未能彻底清除,余邪留恋,寄居于肝胆,而蕴结于脾胃。
- 因肝主两胁,性喜条达而恶郁结,湿热侵犯,肝气郁结,故胁肋胀痛;蕴结于中州,脾胃失运,故纳差、恶心、欲呕、厌油腻。
- 因湿为阴邪,其性黏腻,热为阳邪,伤津而口干;湿热胶结损伤脾胃而口黏、大便黏滞秽臭;湿热蕴结肝胆,致胆汁排泄失常,不循常道,浸渍于肌肤而身目发黄,下注膀胱则尿黄。
- 舌苔黄腻,脉弦数或弦滑数,皆肝经郁热、湿热蕴结肝胆所致之证候。
- 丹栀逍遥散乃逍遥散加牡丹皮、栀子而成。逍遥散由柴胡、当归、白术、茯苓、白芍、甘草等6味中药组成,具有疏肝解郁、健脾养血和营功效。
- 本证因肝郁化火,伤及肝阴,故加牡丹皮、栀子清血中之热,又因本病证湿热较盛,故加白花蛇舌草、虎杖、板蓝根清热解毒,加绵茵陈利湿退黄。当归为温燥之品,故肝病宜少用。
- 诸药合用,不仅能清肝胆湿热,且具有解毒、利湿退黄功效,尤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慢性胆囊炎黄疸患者疗效颇佳。
- 但此方清热利湿苦寒药物居多,久服需注意苦寒败脾胃之虞,故清热利湿的同时兼顾护脾胃;病情好转减少苦寒药物用量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