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胃病中医临床研究若干问题
1. 临床科研应从临床出发,为临床服务
- 目的:提高对疾病病因病机及证本质的认识,提高疗效。
- 方法:从临床实际出发,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明确选题,再经合理设计,使之能在临床中有针对性地逐个加以实施。
- 要求:临床科研人员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师,通过在病房、门诊、相关科室进行有计划、较严格的训练和培养,才能成为精通本专业、经验丰富、技能高超的医师。
- 意识:医师要有科研意识,学习科研方法,善于发现问题。
2. 病证结合的科研方式应该坚持
- 历史:20世纪70年代以来,脾虚证的研究与慢性胃炎、溃疡病的研究紧密结合。
- 方法:设计大黄致虚模型获得成功。
- 发现:脾虚型占79%,肝胃不和与脾虚在生理、生化等方面有差异。
- 问题:慢性胃病多有脾虚表现,但常兼气滞、湿阻、热郁、血瘀、菌毒等实邪,难以完全模拟。
- 建议:坚持病证结合的方式,病证互参,逐步结合。
- 新趋势:重视对脾胃实证的研究,有助于揭示脾的本质。
- 研究:脾胃湿证(或湿热证)与Hp感染性胃病结合研究,可能成为病证结合研究的重点。
- 疾病:气滞、气机逆乱证临床常见,如胃痞、腹满、胸膈满闷、嗳气、呃逆等,属慢性胃肠病时出现的脾胃气滞。
- 疾病:胃食管反流病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,也是近年正在进行重点研究的。
3. 要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意义,又要及时掌握研究动向
- 理论:脾胃学说是中医论治脾胃病的主要依据,其指导意义自不待言。
- 理论:脾胃气机升降的理论,历来受到重视。
- 进展:近年中西医界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研究较多,这一理论被用以指导临床。
- 文献:1993年曾论文提出“从脾胃升降理论探讨开发胃动力中药的设想”。
- 标准:1989年全国第5届脾胃病痹证学术交流会把萎缩性胃炎定为“胃痞”,卫生部1993年《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又将痞满证给以定义。
- 动态:及时掌握信息和研究动态,调整研究计划和设计方桉,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。
4. 促进中医国际化
- 现象:国外学者对中医中药的关注,例如他们在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中,也用中药。
- 建议: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对脾胃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,正确进行外文翻译,促进国际学术交流,推动中医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成功经验,走向国际。
5. 努力探索中医治疗的规范化
- 动力: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在于疗效,疗效的有效性需要验证。
- 困难:中医强调辨证论治,增加了试验设计的复杂性。
- 方法:对诊断标准统一的患者,用固定方药,个体化用药和安慰剂分别治疗,相同疗程结束后,进行疗效分析比较,从而找出最佳的固定方药。
6. 重视中药复方的研究
- 复杂性: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,研究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都非常困难。
- 研究: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,为方中各药对全方的贡献度分析开辟了一个新领域,对于确认发挥了药效的药物研究是一个国际性基础工作,应予重视。
7. 科研中要注意医学伦理学
- 伦理:强调尊重患者的基本权利,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。
- 国外:国外的临床科研,需要有关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本人的同意。
- 国内: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这一制度,值得引起注意。
- 安全:尊重患者,凡是在患者身上试用的措施和药物,一定要先行了解其性能及毒副反应,以确保安全为前提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