颤振平胶囊治疗血管性颤证医案
患者信息
- 姓名:孟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59岁
- 初诊日期:2000年11月27日
主诉
患者于1999年8月患腔隙性脑梗死后,出现右侧肢体轻瘫,右侧肢体颤抖、发僵、行步困难。经中西药治疗轻瘫已缓解,但肢体发僵、颤抖未见好转,以致动作迟缓,行走不便,需他人搀扶或拄杖。曾在北京某医院被诊为“帕金森综合征”,服用安坦、左旋多巴类药物效果不显而停药,今前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。
体征
- 表情:呆板
- 反应:迟钝
- 面具脸:轻微
- 姿势:颈背略前倾
- 言语:构音欠清
- 右手:握物不稳,写字不能
- 右上肢:震颤轻微
- 右下肢:震颤幅度中等
- 肌张力:增高,呈铅管样强直
- 巴宾斯基征:阳性
- 头颅CT:提示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
中医诊断
- 诊断:颤证(肝肾阴虚,血瘀风动)
西医诊断
- 诊断:帕金森综合征
初诊治疗
- 药物:颤振平胶囊(生大黄、水蛭、虻虫、羚羊角粉等)
- 剂量:每次4粒,每日3次
- 汤剂:滋补肝肾汤剂(生熟地黄各20g, 何首乌20g, 山茱萸10g, 阿胶10g(烊化,冲),鹿角胶10g(冲),菟丝子10g, 生黄芪30g)
- 疗程:21剂
复诊记录
-
2000年12月19日
- 症状:右侧肢体颤抖、僵直减轻
- 药物:颤振平胶囊,每次4粒,每日3次
- 疗程:70天
-
2001年2月28日
- 症状:震颤、肢体拘痉等主要症状基本缓解,能独立行步
- 评分:《重庆标准》评分,疗前评分23分,疗后评分7分,疗效评分为69.56%,属明显进步
- 治疗建议:嘱病人继续服用颤振平胶囊3个月
按语
- 疗效:颤振平胶囊治疗血管性颤证26例,疗效显著,患者症状明显缓解,能独立行步,疗效评分为69.56%,属明显进步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