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某自汗医案
患者信息
- 性别:男
- 年龄:57岁
- 初诊日期:2010年6月19日
主诉
- 早醒、自汗、夜间出汗2年余。
病史
- 10年前开始出现心脏的症状(心悸,心律不齐),西医诊断为心房颤动。
- 2007年9月已安起搏器,心率维持在60次/分以上;装起搏器后易出汗。
现症
- 凌晨3点到5点醒,自汗、盗汗,心律失常;余可。
- 舌象:苔薄白,舌澹少津。
- 脉象:脉滑,重按无力。
经络诊察
- 异常经脉:少阴经、太阳经。
- 具体表现:
- 左阴郄、神门有硬结络(心律不齐、起搏器)。
- 左阳谷有结络。
- 左太溪有结块。
辨经
- 病在经脉:少阴经、太阳经。
选经
- 选经:少阴经。
选穴
- 初诊:神门、阴郄、复熘。
二诊
- 症状变化:汗出已减,早晨5点醒。此时患者说出汗的部位主要在背部。
- 选穴:穴同前,加大椎(补法)。
三诊
- 症状变化:针后自汗已明显好转,近日又复发,出汗部位仍主要在背部,但比原来轻。早醒有好转,一般4点到5点醒。仍有房颤。舌少津。
- 选穴:神门、阴郄、复熘、后溪、照海(因为复熘的针感不好,所以加了照海;亦能安眠)。
疗效
- 共3诊;获显效。
医案解读
- 初诊:原以为夜间出汗属典型的“盗汗”,加上自汗及其他症状辨证为“心气虚”,而经络诊察发现主要变动经脉为少阴经,故单取常用于治疗心气虚引起自汗、盗汗的手足少阴同名经对穴,阴郄、复熘,配心经原穴(神门)加强补心气的作用。
- 二诊:患者诉白天自汗与夜间出汗的部位主要为背部。此时重新辨经,夜间出汗如果是全身出汗才算是“盗汗”,如只在背部出汗要考虑太阳经,仍属“自汗”。背部属太阳经所过之处;太阳主宣发,主寒,而患者有恶寒的症状,手太阳经有所改变,即确认属太阳经异常,加大椎、后溪之后取得显效。
【按语】
- 通过经络诊察和辨证施治,逐步调整患者的症状,最终取得明显疗效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