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基本信息
- 患者姓名:刘某
- 性别:女
- 年龄:30岁
- 婚姻状况:未婚
- 初诊日期:2014年11月28日
初诊情况
2.1 症候
- 月经量少,持续半年。
- 初潮年龄:13岁。
- 末次月经:11月18日,经行2~3日净,量少,色红。
- 面色无华。
- 周期正常,28~30日一行。
- 外院检查提示性激素6项检查均正常。
- 常感觉神疲乏力,神昏,纳可,经常腹泻,大便日行5~6次。
- 舌澹红,苔薄白,脉细。
2.2 诊断
- 月经过少。
2.3 辨证分型
- 气血不足。
2.4 治法
- 滋肾健脾,养血调经。
2.5 处方
- 炒党参15g
- 炙黄芪20g
- 炒白术12g
- 炒怀山药20g
- 炒当归15g
- 炒白芍12g
- 生熟地黄各15g
- 桑椹15g
- 女贞子15g
- 山茱萸15g
- 菟丝子15g
- 巴戟天12g
- 鸡血藤15g
- 制黄精30g
- 制首乌15g
- 7剂,水煎服。
二诊情况
3.1 症候
- 上药7剂后,患者自觉神疲乏力症状好转,大便日行2~3次,便质仍稀薄。
- 舌澹红,苔薄白,脉细。
3.2 处方
- 炒党参15g
- 炙黄芪20g
- 炒白术12g
- 炒怀山药20g
- 炒当归15g
- 炒白芍12g
- 生熟地黄各15g
- 桑椹15g
- 女贞子15g
- 山茱萸15g
- 菟丝子15g
- 巴戟天12g
- 鸡血藤15g
- 制黄精30g
- 制首乌15g
- 14剂,水煎服。
三诊情况
4.1 症候
- 今患者就诊,适逢经期。
- 末次月经:12月18日,量较前明显增多,无血块,色红。
- 少许神疲,腹泻有所缓解。
- 舌澹红,苔薄白,脉细滑。
4.2 处方
- 炒党参15g
- 炙黄芪20g
- 炒白术12g
- 炒怀山药20g
- 炒当归15g
- 炒白芍12g
- 生熟地黄各15g
- 桑椹15g
- 女贞子15g
- 山茱萸15g
- 菟丝子15g
- 巴戟天12g
- 鸡血藤15g
- 制黄精30g
- 制首乌15g
- 14剂,水煎服。
随访
- 月余后,患者随诊,诉现月经量增多,神疲、腹泻等症状均明显缓解。
按语
天癸的产生,有赖于先天之精的基础与后天之精的充养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水谷精微的化生赖于后天脾胃的运化,运化功能失司则后天精气不能充养,气血无以化生则气血不足,上不能濡养头目而导致目眩神昏,不能充养四肢而致神疲乏力;脾虚运化功能失常,而导致腹泻;又气血不足则天癸乏源,胞宫失养而致月经量减少。故方中采用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山药益气健脾,使后天之精生化不断,从而月经量逐渐增多,神疲、腹泻等症状均能缓解。肾居下焦,为阴中之至阴,与水液代谢、排泄及生长发育、生殖功能密切相关。肾中精气的充盛则能使天癸按时而行,故而方中给予生熟地黄、桑椹、女贞子、山茱萸、菟丝子、巴戟天、制黄精、制首乌等大补肾中之精。 虽然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,但对气血的调和,阴阳的平衡则需要肝的调节。肝与冲任二脉,从经络上有连属关系,肝为藏血之脏,冲为血海,任主胞宫,肝肾同源,肝依赖肾阴滋养,肾阴又需要肝的疏泄而藏于肾。因此在治疗月经病时对于肝的调节也十分必要,方中加入白芍、当归等柔肝养血而调经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