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医案

患者信息

  • 姓名:某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35岁
  • 就诊日期:1969年8月9日
  • 初诊日期:1969年8月5日

主诉

患者于1969年8月5日发病,出现发热、下痢红白粘冻,且时伴以鲜血,1日达二、三十次,里急后重,痛苦不堪,口渴欲饮水,恶心欲吐,食欲不振。

既往治疗

经他医治疗未效,于8月9日就诊于余。

诊见

  • 形体:消瘦
  • 精神:困惫
  • 舌苔:黄
  • 脉象:细数

初步诊断

此乃湿热郁遏肠道,气血郁滞。

初步治疗

  • 方剂:白头翁汤加味
  • 药物
    • 白头翁 12克
    • 黄连 10克
    • 黄柏 10克
    • 广木香 6克
    • 秦皮 10克
    • 当归 12克
    • 炒枳壳 10克
    • 桔梗 10克

服药情况

  • 煎药方法:以适量水煎药,汤成去渣取汁温服,日2次。
  • 服药结果:2剂未效。

调整治疗

  • 诊断:气滞不重,而热甚血伤尤深。
  • 方剂:白头翁汤加味
  • 药物
    • 白头翁 12克
    • 黄连 10克
    • 黄柏 10克
    • 广木香 6克
    • 秦皮 10克
    • 当归 10克
    • 槐花 12克
    • 地榆 15克

服药情况

  • 煎药方法:以适量水煎药,汤成去渣取汁温服,日2次。
  • 服药结果:发热、口渴、恶心等症消失,食欲好转,表明热邪稍退,胃气渐顺。

继续治疗

  • 诊断:仍下痢红白粘冻,1日夜二、三十次,里急后重,困惫异常。
  • 方剂:原方加减
  • 药物
    • 白头翁 12克
    • 黄连 10克
    • 黄柏 10克
    • 广木香 6克
    • 秦皮 10克
    • 当归 12克
    • 炙甘草 10克
    • 地榆 30克
    • 阿胶 12克(烊化)

服药情况

  • 煎药方法:以适量水先煎前8物,去渣取汁,纳阿胶于药汁中烊化,温服。
  • 服药结果:药服1剂,大便转为正常,红白粘冻全无,里急后重消失,痢疾已愈。

巩固治疗

  • 方剂:原方1剂巩固疗效

按语

  • 病机分析:湿热郁遏,熏蒸于肠胃,腐败气血,奔迫于后阴,而为下痢红白粘冻,且时伴以鲜血。血气瘀滞,气机不畅,故里急后重,下痢1日夜达数十次。胃气失降,故恶心欲呕,且食欲不振。热盛于身则发热,口渴欲饮水,舌苔黄,脉细数,其病为湿热痢而热重于湿。
  • 治疗原则:治本《伤寒论·厥阴病篇》“热痢下重者,白头翁汤主之”,“下痢欲饮水者,以有热故也,白头翁汤主之”之法,以白头翁汤泄热燥湿,凉血解毒为主,加当归行血以愈便脓,加广木香调气,枳壳、桔梗疏利气机以除后重。
  • 调整治疗:服药2剂未见稍效,遂以其邪热过甚而减去疏利气机之桔梗、枳壳,加入槐花、地榆以增强凉血泄热之力。服药后,发热、口渴、恶心等症消失,食欲亦好转;但下痢红白粘冻伴鲜血之证不减轻,1日夜仍为数十次,里急后重,困惫不堪;舌苔黄,脉细数。此乃劳累体弱之故,遂本《金匮要略·妇人产后病篇》“产后下痢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”之法,于上方减凉血之槐花,加入阿胶以养阴止血,炙甘草资汁补中,助正气以除湿热。患者虽非产后,但其痢前身体衰弱,与“下痢虚极”实为相似,故服药1剂,即正复邪退大便转为正常,红白粘冻全无,里急后重消失,痢疾告愈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