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肢水肿医案

案例基本信息

  • 患者姓名:Babbie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63岁
  • 初诊日期:2009年9月17日

主诉

  • 下肢水肿10年,近3年加重。

症候

  • 下肢水肿,午后加重。
  • 疲劳。
  • 苔厚白,脉沉。

经络诊察

  • 太阴经异常。

辨经

  • 病在太阴经。

选经

  • 太阴经、任脉。

选穴

  • 太渊、太白、阴陵泉、气海(灸)。

二诊、三诊

  • 症状减轻,下肢肿消,劳累未发作。
  • 原方治疗。

疗效

  • 初诊后下肢水肿显著减轻。
  • 几次治疗后水肿明显消退,但未完全恢复。
  • 患者因个人原因导致治疗断断续续,影响疗效。
  • 经较长时间治疗后获得痊愈。

【医案解读】

  • 患者下肢水肿已10年,近3年加重。西医检查未查出病因。
  • 经络诊察准确地确定病在太阴经。
  • 太阴经,尤其是足太阴经,极度酸疼肿胀,下肢外形如大象腿,从膝盖到踝一样粗。
  • 太阴经酸是一个虚象,伴有腹胀、疲劳、舌澹胖、有齿痕等太阴症候。
  • 取太渊、太白(太阴经的原穴),此组对穴补手足太阴经,健脾化湿,补益肺脾,使营卫循环恢复,增加灌渗能力,消水肿。
  • 太渊调气温阳,可治气虚身肿胀。
  • 太白补脾益肺,为肺的母穴,治肿胀。
  • 用此对穴治疗其他太阴经虚象之病,如慢性便溏和慢性咳嗽,效果也很突出。

《百症赋》曰

  • “阴陵水分,去水肿之脐盈。”
  • 阴陵泉为足太阴经之合穴,有利尿化湿作用。
  • 灸气海为补气,气可推动津液,帮助消水肿。

治疗方案

解锁完整医案

详细的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