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能性低热医案

病例

患者信息:

  • 姓名:刘××
  • 性别:男
  • 年龄:28岁
  • 职业:军人
  • 初诊日期:1981年9月6日

主诉:

  • 形寒肢冷,保温则舒
  • 头痛时作时止
  • 关节疼痛
  • 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
  • 胃口差,不知味
  • 大便干,小便赤
  • 午后发热(体温37.5℃)
  • 病程:3月余

检诊:

  • 脉象:左细弱,右虚大
  • 舌象:质偏红,苔薄白腻

中医辨证:

  • 属劳倦内伤发热
  • 内伤发热为不足,当补

处方:

  • 太子参9克
  • 黄芪9克
  • 当归12克
  • 生地15克
  • 银柴胡6克
  • 炙升麻6克
  • 青蒿6克
  • 陈皮3克
  • 炙甘草3克
  • 大枣10个
  • 10剂煎服

复诊

药后反应:

  • 身热已退
  • 仍有头昏头晕
  • 全身乏力
  • 失眠多梦
  • 易烦躁
  • 口干纳差
  • 脉细数
  • 舌尖红,苔薄白

中医辨证:

  • 元气渐复
  • 阴津仍亏
  • 虚阳易动

处方:

  • 太子参9克
  • 南沙参9克
  • 石斛9克
  • 生地9克
  • 玄参9克
  • 麦冬9克
  • 枸杞子9克
  • 枣仁9克
  • 珍珠母30克
  • 建曲9克包
  • 大枣10个
  • 14剂煎服

药后效果:

  • 诸症逐渐消失
  • 经一年随诊观察未见再发

探讨

患者背景:

  • 每到夏秋季节下午发热已有3年
  • 西医内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
  • 诊断为功能性低热
  • 西药治疗无改善

中医辨证:

  • 气虚发热,属劳倦内伤
  • 多因烦劳过度,内伤七情,久劳成疾
  • 阳虚致损,虚而感寒损在阳,阳虚则阴盛
  • 损自上而下:一损损于肺,皮聚而毛落;二损损于心,心脉不能营养脏腑;三损损于脾,饮食不为肌肤

李东垣辩别要点:

  • 内伤发热气口脉大,外感发热人迎脉大
  • 内伤恶寒得温暖即解,外感恶寒虽近火而不除
  • 内伤口不知味,外感鼻气不利
  • 内伤元气不足,故出言怯;外感邪气有余,故发言壮厉
  • 内伤头痛时作时止,外感头痛常痛不休
  • 内伤手心热,外感手背热
  • 内伤发热为不足,不足当补;外感发热为有余,有余当泻

治疗原则:

  • 本例以补为主治本,以清为辅治标
  • 调其阴阳,保养真元,固守根本
  • 使失守之精无趋于恢复,气血重得充盈
  • 补益脾胃,恢复元气
  • 甘温除热,药症相符,疗效满意

按语: 患者每到夏秋季节下午发热已有3年。西医内科进行多种检查无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。诊断为功能性低热,曾使用西药治疗亦无改善。祖国医学认为气虚发热,属于劳倦内伤。多因烦劳过度,内伤七情,久劳成疾。阳虚致损,虚而感寒损在阳,阳虚则阴盛。损自上而下:一损损于肺,皮聚而毛落;二损损于心,心脉不能营养脏腑;三损损于脾,饮食不为肌肤。据李东垣辩别,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诊断要点如下:内伤发热气口脉大,外感发热人迎脉大。内伤恶寒得温暖即解,外感恶寒虽近火而不除。内伤口不知味,外感鼻气不利。内伤元气不足,故出言怯。外感邪气有余,故发言壮厉。内伤头痛时作时止,外感头痛常痛不休。内伤手心热,外感手背热。内伤发热为不足,不足当补;外感发热为有余,有余当泻。所以本例以补为主治本,以清为辅治标,调其阴阳,保养真元,固守根本。使失守之精无趋于恢复,气血重得充盈,补益脾胃,恢复元气。甘温除热,药症相符,疗效满意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