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养生学概论

1. 中医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

中国传统养生学,是几千年来养生学家不断实践、总结、发展起来的。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,儒家、释教、道教的影响很大,对养生学也不例外。《内经》系统地总结先秦诸子百家的养生思想,确立“天人相应”的养生观,强调精、气、神是人身三宝,精化气,气生神,强调“形与神俱,以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”。

2. 中医养生的方法

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,归纳起来是三个方面:

  • 养神:要“恬澹虚无”,使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。
  • 养形:要动静相宜,做到形劳而不倦,才可使形体矫健。
  • 养精:要注意节欲,要从饮食中汲取营养,也就是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要共养。

2.1 恬澹虚无

恬澹虚无是解决心理失衡的最佳办法,这恰恰也是现代人很难做到的。往往因为职称、待遇、地位等自行苦恼而郁郁不欢,若真能从思想上做到“清静无为”,“不以物喜”,“不以己悲”,也就能够了却烦恼,心理也就平衡了。

3. 药物调补与食疗

除掉上述三方面外,药物调补、食疗等也在中医养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。总体来讲,不外补肾、补脾、脾肾双补三个方面。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“先天固有损者,非后天损之无以致病,后天既损之矣,而先天又何能无损,治先天者,治后天耳,岂能舍后天而治先天?”这种从后天补养先天,脾肾双补的思想,有很高的学术价值,与临床实际尤为贴切。对虚损不太明显者,宜先食补,“以食治疾,胜于用药,”这就是古人所强调的“食疗未愈,然后命药”,“药补不如食补”的说法。

4. 四时养生原则

《内经》明确提出“顺四时而适寒暑”的养生要求和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四时养生原则。《内经》说:“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,是谓得道”。这是因为人生活在大自然中,外界环境包括四季气候的变化,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以及预后等等,都有很大的影响,所以人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进行调摄养护,就会健康长寿。违抗这些变化规律,就会患病早衰。

5. 避免“虚邪贼风”

中医认为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是引起疾病的原因,对“虚邪贼风”这类致病因素,要“避之有时”,也是中医养生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。有些疾病常常在某个季节里发生,如春天容易发生流行性脑膜炎、麻疹、腮腺炎,夏季易发生肠炎、痢疾,秋天肺燥,易咳嗽,冬天寒冷会诱发心脑血管病或者使病情加重。因此在不同季节,要特别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,尽量做到无病预防,有病早治。

6. 四季养生的具体措施

6.1 春季养生

春季是寒去热来的转折期,阳气渐生,阴寒未尽,气候多变,所谓“早春二月,乍暖还寒”,古往今来都十分强调“春捂”,春季又要防风防寒,所以早春衣服要渐渐减去,宁可“捂着”穿得暖一点,不可衣着单薄而受寒得病。

6.2 夏季养生

夏季炎热,不要在檐下过道纳凉,因为这些地方最易“贼风中人”,尤其不可在空调下作息,午睡不可太久,久则头昏,老人切不可饮冷,也不可直接食用冰箱内的食物。

6.3 秋季养生

秋季虽然秋高气爽,畅人心怀,但晚秋时节却“凄风惨雨,草木枯黄”,令人触景伤情,抑郁伤感,因此要想法怡情悦志,忘却秋思。

6.4 冬季养生

“冬三月,最宜居处密室,温暖衾服,调其饮食,适其寒温”。不可让他们“孤坐独眠”而生郁闷,可找些朋友,闲话谈笑,解闷养性,但说话不可太多,也不要过分兴奋。

7. 老年人的养生

养生不是一种消极的方法,而应当是积极的,不是只有安逸,没有操劳,而是有劳有逸,劳逸结合,根据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,在体力、脑力两方面都要积极锻炼。适应四季,积极养生,尤其要注意身心两方面的锻炼,即便对老人,也希望他们有些体力活动,“人体欲得劳动,但不当使极耳”,“养生之道,常欲小劳”。至于青壮年,则应积极锻炼,提高体质,只有这样,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,积极有效地工作,心情愉快地度过一生。

按语

养生不仅限于老年人,从青少年时期起,就应当注意摄生,使身体健康,头脑清晰,精力充沛,高效率地完成工作,高质量地生活。只有这样,才有可能延年益寿。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,但关键在于顺应自然规律,保持心态平和,合理饮食,适当锻炼,避免外邪侵袭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