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胃散治疗脾胃病经验

顺脾土之所喜,“投其所好”

根据脏腑喜恶理论,治疗脾胃病多以平胃散加减。脾为阴湿之土,喜燥恶湿。若不明其理,会认为墨守一方,鲜有变化。唯解其意,才能执简驭繁。现介绍如下:

1.1 顺脾土之所喜

脾之为病,多表现为湿邪所困,湿邪按其生成原因,又有内湿与外湿之分。内湿每因脾气虚弱,运化无力而聚湿困脾;外湿多由饮食不当、气候因素所致。治疗的基本原则应顺脾土之所喜,“投其所好”,从而达到“所得者愈”。凡有燥湿作用的药物,因其能顺脾之所喜(燥),远之所恶(湿),而具有健脾作用。四君子汤中的茯苓、白术;理中汤用白术及厚朴温中汤中的厚朴、茯苓、白蔻仁等都是通过燥湿之力,以达健脾之功。不管是脾气虚寒证还是寒湿困脾的实证,因为燥湿就能健脾,所以上述诸方中都有燥湿之品。在燥湿健脾诸方中,尤其推崇平胃散,该方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功能燥湿健脾、理气和胃。方中苍术燥湿之力胜于茯苓、白术,故益脾之功亦强于二者,厚朴燥湿行气,对于湿邪困脾引起的脘腹胀满症状更具针对性,陈皮燥湿健脾外尚能降逆和胃而脾胃兼顾。对于脘腹胀满、纳差、大便黏滞不爽、舌苔白腻、脉濡缓等湿候明显的病人,给予平胃散容易理解。但临床上有时湿候不显或根本无湿象可寻,如苔薄白而非白腻,大便正常或干而非不成形。此时只要没有胃阴虚证或阳明实证,如舌光红无苔或舌质红,苔黄燥,皆可用平胃散加减。因脾之为病,其“形于诸外”的症候表现,不管有无湿象,其内在因素都是脾土喜恶乖戾,所欲不得,所恶随之,即所谓“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”。治疗就必须顺脾土之所喜,“投其所好”,实现“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”。平胃散燥湿之力胜于四君子汤而温脾之功不及理中汤,作为燥湿健脾的基础方,四君子汤力不及而理中汤温有余,唯平胃散燥湿健脾、行气和胃,治疗湿邪困脾证甚为合拍。运用平胃散加减时,主要根据舌苔辨湿邪之轻重,舌苔白腻而厚,表明湿邪较重,加藿香、佩兰、白豆蔻等;舌苔薄白,则湿不着而力可及,无需再加其他燥湿之品,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,脘腹胀满明显加木香、玫瑰花;恶心、呕吐加半夏、旋覆花、竹茹等;脾气虚甚加党参、白术、茯苓;脾阳不足加干姜、附子等。

虑胃土之所恶,“顾此不失彼”

脾为阴湿之土,喜燥恶湿;胃为阳燥之土,喜润恶燥。二者所喜所恶正好相反,顺脾土之所喜,“投其所好”,势必为胃之所恶,所以在使用平胃散加减时,强调要考虑胃土之所恶,“顾此不失彼”,酌加益胃生津之品如麦冬、沙参等,此与沙参麦门冬汤中用扁豆道理是一样的。何时加益胃生津之品,主要看舌苔,如舌苔白腻而厚,湿邪较重时,应当专于燥湿健脾,不应再虑胃土之所恶,以免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;如舌苔薄白而干,患者也有口干、便干的表现,胃燥之候已显,且平胃散燥湿又是胃之所恶,为兼顾脾胃,顾此不失彼,宜加麦冬、沙参等。益胃生津之品,酌加一味即可,主要病机仍是脾土喜恶乖戾,所欲(燥)不得,所恶(湿)随之。平胃散本是燥湿健脾之剂,却以“平胃”名方,盖脾胃同居中州,生理上紧密联系,病理上相互影响,平胃散功能燥湿健脾,湿祛脾健而胃自安。在使用平胃散加减时,虑胃土之所恶,“顾此不失彼”,酌加益胃生津之品,亦有“平胃”之意。

脾胃同病,中庸和解

脾之为病,强调要“投其所好”,以平胃散加减,同时考虑胃土之所恶,酌加益胃生津之品。脾胃病除单纯的脾病和胃病外,尚有脾胃同病,对于脾脏胃腑同病,用药上我们强调中庸和解、脏腑兼顾,病机认识上强调脾虚胃热,虚实错杂,虚在脾,实在胃。因脾为阴湿之土,其之为病,“阴常有余,阳常不足”;胃为阳燥之土,其之为病,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,所以《伤寒论》中太阴病提纲证为脾气虚寒证,而阳明病则是“胃家实”证。脾胃同病多表现为脾虚胃实,具体证候主要是(脾)气虚胃热和(脾)阳虚胃热。无论是脾气虚弱还是脾阳不足,都使湿内生,脾所恶的病理环境都是存在的,故治疗时必须立足于燥湿健脾。(脾)气虚胃热证症候表现为胃脘痞满,恶心,纳差,倦怠乏力,口干,大便溏薄,舌苔黄腻或白腻而干,舌质澹或舌质红,脉濡数,加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半夏、黄连、黄芩等。其中半夏不可或缺,因半夏既能燥湿健脾又可降逆和胃,一味半夏兼顾脾胃。胃为燥土,清胃热理应予甘寒之剂,因甘润生津为胃之所喜,《伤寒论》中阳明经热证用甘寒的石膏、知母而不用苦寒之黄芩、黄连理即于此。但我们认为脾虚胃热同时存在,清胃热则不宜甘寒,甘能助湿,为脾之所恶,当用黄连、黄芩等苦寒之品,以寒清胃热、以苦燥脾湿,体现了脾胃兼顾、中庸和解的寓意。对于脾阳虚胃热证,症候表现为胃脘痞满,恶心,纳差,喜暖怕凉,大便溏泻或完谷不化,口干口苦或口渴,舌质胖大,有齿痕,舌苔黄或黄腻,脉沉细数。加干姜、附子、半夏、黄连、黄芩等。

验案举例

3.1 患者信息

张某,女,32岁。2008年3月18日初诊。

3.2 病情描述

患者近一个月来,胃脘胀满,进食后加重,伴恶心、纳差,大便正常。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。先后服用吗叮啉、气滞胃痛冲剂、香砂养胃等药,症状未见减轻。查舌质澹红,苔薄白,脉缓。

3.3 治法

燥湿健脾,理气和胃。

3.4 处方

平胃散加减。苍术10g,陈皮10g,厚朴10g,炙甘草6g,木香10g,玫瑰花12g。

3.5 治疗过程

7剂后胃脘胀满明显减轻,仍有恶心,并感口干,苔薄白而干,上方再加麦门冬15g,竹茹10g。又服6剂而愈。

3.6 按语

从症状表现结合舌苔脉象,并无湿邪困脾之候,何以用平胃散加减?因“五脏病各有所恶,各随其不喜者为病”,而脾为阴湿之土,喜燥恶湿,所不喜正是湿邪,上述症状虽无湿象可寻,但湿邪作祟可推。治疗就是要顺其所喜(燥),远其所恶(湿),来迎合脾土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,达到“所得者愈”。胃为阳燥之土,喜润恶燥,平胃散燥湿虽是脾之所喜却是胃之所恶,服药后出现口干,苔薄白而干,表明胃燥之候已显,此时必须考虑胃土之所恶,加麦门冬旨在“顾此不失彼”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