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寒外袭,痰饮恋肺医案
患者信息
- 姓名:卜××
- 性别:女
- 年龄:20岁
- 初诊日期:1958年7月21日
初诊情况
- 症状:气喘咯痰不爽,喉中有声
- 脉象:弦
- 舌苔:薄
- 方剂:射干麻黄汤、小青龙汤出入
- 药物:
- 炙麻黄:八分
- 川桂枝:五分
- 北细辛:五分
- 淡干姜:三分
- 五味子:三分
- 制半夏:二钱
- 制小朴:八分
- 嫩射干:八分
- 炙紫菀:二钱
- 炙款冬:二钱
- 煅鹅管石:一钱
- 剂量:七剂
二诊情况
- 症状:气喘已减,喉中痰声未清
- 方剂:前方出入
- 药物:
- 炙麻黄:八分
- 川桂枝:五分
- 北细辛:五分
- 嫩射干:一钱
- 制小朴:八分
- 炙紫菀:三钱
- 炙款冬:三钱
- 白杏仁:三钱
- 炙白苏子:钱半(包煎)
- 煅鹅管石:钱半
- 五味子:三分
- 剂量:七剂
三诊情况
- 症状:气喘渐平,鼻塞清涕,咳嗽
- 方剂:再从原方增减
- 药物:
- 炙麻黄:八分
- 嫩射干:一钱
- 北细辛:三分
- 陈辛夷:五分
- 炙紫菀:三钱
- 炙款冬:三钱
- 炙百部:二钱
- 白杏仁:三钱
- 炙白苏子:钱半(包煎)
- 煅鹅管石:钱半
- 剂量:六剂
按语
- 程老用张仲景小青龙汤(现名温肺化痰汤)法,疗效显著。
- 桂枝小量用之,发汗力不大,故未用芍药监制。
- 气喘而见喉中痰声漉漉,是由于痰阻咽喉,气道不利,呼吸之气出入,触痰涎而作声。《金匮要略》称为:“咳而上气,喉中水鸡声”。
- 射干利咽喉,消痰涎,是对症的要药。但要止其痰声,须先宣利肺气,如此例用麻黄、细辛、紫菀、款冬、辛夷和百部等;又配用干姜、半夏、厚朴、苏子、杏仁等以温化痰饮。
- 鹅管石一名钟乳石,功能温肺化痰而治咳,温肾纳气而治喘,对老慢支一类的冷哮痰喘颇为有效。
- 程老善用仲景小青龙汤(现名温肺化痰汤)法,他常以麻黄为宣肺达邪的主药,桂枝或用或不用,看寒邪的多少而定,五味、细辛或于姜是必用的。
- 他认为细辛、五味二药配合同用,很有意义;细辛温肺散寒,五味敛肺止咳,这是二药的各别作用。而《内经》说:“辛生肺”,“用辛泻之”。这个“泻”,是驱散表邪之意,去邪即所以安正,起助肺的作用,谓之“生肺”。
- 《内经》又说:“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”,“用酸补之”;咳喘则气上,呼吸频数,足以耗散其肺气,所以用酸以补其肺体,收其耗散之气。肺主呼吸,肺敛则呼出,肺张则吸入,是开合的枢机;五味子酸以敛其肺体,细辛辛以助其肺用,一张一敛,利其开合;而吸入之气充分,正可以助其驱邪之力,是相得益彰的。
- 或虑五味之敛,有闭邪之患,程老认为,有麻、桂、姜、半、朴和细辛等药同用,辛可胜酸,他常用此法,未见有敛邪之弊。
- 程老还常用干姜和五味子同捣,温化痰饮,对老慢支的排痰,很起作用;同捣的目的,是使五味得姜之辛,不致酸收太过,姜得五味之敛,也不致辛温太甚,二味融合一起,可以相互约制;干姜守而细辛散,所以有时只用干姜、五味,细辛就不同用了。
- **关于细辛、五味、干姜的剂量问题,用三分至五分,是否太轻?《内经》说:“平气之道,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也”。明李念莪解释“制小其服”的意义,是“小则分两轻,性力缓,而仅及近病也,病在上者为近”。《内经》又说:“因其轻而扬之”。李念莪的解释是:“轻者在表,宣扬而散之”。《歧伯七方》中的小方,其义有二,金张子和解释:“有君一臣二之小方……,有分两少而频服之小方,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”。程老认为,治肺部疾患的药物,尤以细辛、干姜、麻黄等质轻力大,有用量轻些的必要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