贝赫切特综合征(白塞综合征)的中西医结合治疗

概说

1. 病症介绍

贝赫切特综合征(Behcet's syndrome)又称眼-口-生殖器综合征、白塞综合征,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疾病。除眼、口和生殖器外,还可累及动静脉、消化道、关节、皮肤和神经系统。呈慢性、复发与缓解病程,严重者可危及生命,病因不明。此病与中医的“狐惑病”相似,《金匮要略》中早有记载,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,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明显改善了本病的治疗和预后。

病因病机

1. 中医病因病机

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先天禀赋不足,肝肾阴虚,脾失健运,加之后天失养、兼感外邪,致使阴阳不调,气血失和而发病。肝开窍于目,肾开窍于二阴。肝藏血,肝血不足,目不能视,肝失条达,郁久化热化火,肝火上炎,则目赤肿痛;肾为先天之本,主藏精,肾生髓,髓生血,先天肾精亏损,五脏六腑不得养;脾为后天之本,开窍于口,脾虚运化失职,水湿蕴结不化,郁久化热,湿热上蒸头面,亦可见目赤面肿,口舌生疮,湿热下注,气血瘀结,则见下肢结红斑或阴部溃疡。肝脾肾三脏虚损为本病发病基础,加之后天失于调节、过度疲劳、饮食不节、七情所伤等因素,致使机体出现阴阳不调,气血失和而发为本病。

2. 西医病因病机

西医学对病因尚不明确,有以下几种学说:

  • 感染学说:Behcet发现溃疡的渗出物涂片中有包涵体而提出病毒病因学说,但尚未被确认;有人认为本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,还有人发现本病与结核病灶感染或过敏有关。
  • 自身免疫学说:本病患者有抗口腔粘膜自身抗体,直接免疫荧光法可见病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示荧光颗粒,血管壁有IgM、IgA 和 IgG 沉积,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以缓解病情等,均提示本病为自身免疫病。本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性显着增高,皮肤针刺反应阳性与此有关,故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可能是本病病因之一。
  • 遗传因素:现代研究发现本病与HLA抗原有关,眼型和HLA-B5,关节型和 HLA-B27,皮肤粘膜型和 HLA-B12正相关。
  • 其他因素:还有认为与细胞内氯、铜及磷含量增高,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缺陷,胃肠道病变,情绪紊乱,过度劳累,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。

诊断

1. 临床表现

  • 一般症状:轻者无全身症状或偶感乏力、关节酸痛、头昏头痛、纳差、体重减轻。口、眼、生殖器与皮肤症状多先后出现,初发症状以口腔病变最多,约65.2%,其次为皮肤损害,约23.8%。
  • 口腔:口腔溃疡为本病初发症状者占70%左右,整个病程中口腔溃疡发生率高达95%以上。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2~10毫米,境界清楚。溃疡为单发或多发,可见于唇、龈、腭、舌、扁桃体、咽、喉及食道和鼻腔,深浅不一,浅表溃疡的红肿疼痛较轻,数周内可自愈。不留瘢痕。但深的溃疡可有明显红肿疼痛伴吞咽困难及明显口臭,愈后留有瘢痕。溃疡可不定期复发,常在妇女月经周期加重,病程缠绵,经久不愈。
  • 生殖器溃疡:可发生在男性阴囊、阴茎,发生率低,症状也轻。女性患者绝大多数有外阴溃疡,发生早,症状明显。局部表现及病程与口腔溃疡相似。两性患者均可发生于会阴、肛门或直肠内。少数女性患者可有坏疽性深部溃疡呈吞蚀状,可破坏女阴造成畸形。
  • 眼部病变:一般发生较晚,可迟一至数年出现,不全型患者可没有眼部病变。男性出现眼病变多见且严重,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、前房蓄脓、脉络膜炎与视神经炎等,以虹膜睫状体炎多见,可导致失明。多从一侧开始渐累及对侧,有时可继发青光眼、白内障。
  • 皮肤:绝大多数有皮肤病变,发生率仅次于口腔病变,故已列为本病四大损害之一。常早期出现,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条件。最常见损害为毛囊炎性脓疱,结节性红斑与针刺反应阳性,其次为结节性血管炎、Sweet �病样皮损、疖肿及多形红斑样皮疹等。毛囊炎可发生在头面、躯干、四肢近端,可呈痤疮样、毛囊性丘疹或脓疮等表现,因缺乏特异性易被忽略。结节性红斑与血管炎一般见于下肢,有时可发生于口、生殖器症状之前。40%70%患者皮肤针刺反应阳性,即针刺处24小时出现红斑、丘疹与小脓疱,48小时最明显,以后逐渐消退吸收,710天自愈。这种反应结合全身症状对本病有诊断价值。
  • 关节症状:发生率40%~60%,常与发热、血沉快同时发生,表现为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炎,红、肿、热、痛和关节腔积液均可发生,好发于膝、肘、踝等大关节,不引起化脓性关节炎,不发生强直或畸形。
  • 血管:本病伴有血管炎者占20%~40%,大小血管均可受累,静脉病变多于动脉。男性多见,一般为复发性浅表或深在性血栓性静脉炎,好发于四肢。常伴发热、局部肿胀、疼痛和血循环障碍,持续数日到数周。反复发作的静脉炎常引起血栓形成和溃疡病变。动脉病变可产生无脉症、雷诺现象、大动脉瘤、大动脉炎综合征和肢体缺血性坏死,肺部血栓性脉管炎导致的大咳血可危及生命。
  • 神经系统病变:发生率4%~42%。多在病程中发生,可迟至初发症状后数月至数十年。极少数可早期出现。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见,病情急剧恶化,有高热、头痛、脑膜刺激症状或有运动、感觉神经障碍或有精神症状。在激素治疗前该损害预后很差。周围神经受累较少见。男性发病率较高,完全型患者发病率高。
  • 其他:非特异性消化道炎症和溃疡多见,还可并发副睾炎、尿道炎、间质性肺炎、胸膜炎、心肌炎等,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周期紊乱。

2. 实验室检查

  • 血液检查:可有程度不等的贫血,白细胞总数增多,白细胞分类左移常与发热相平行;血沉增快对全身炎症明显的患者有诊断和预后判断意义。血清丙种球蛋白增加,部分病例C反应蛋白阳性,类风湿因子阳性。
  • 自身抗体:42%患者血清中可检出口腔粘膜自身抗体,细胞免疫功能偏低。

3. 诊断及鉴别诊断

目前诊断多参照1972年日本Behcet 综合征研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与分型如下。

  • 主要症状
    • (1)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
    • (2)皮肤病变:①结节性红斑;②皮下血栓性静脉炎;③皮肤针刺反应阳性。
    • (3)眼部病变:①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;②脉络膜视网膜炎(视网膜血管炎)。
    • (4)生殖器溃疡
  • 次要症状
    • (1)关节炎(关节红、肿胀、疼痛)
    • (2)胃肠道病变(阑尾炎样腹痛、黑便等)
    • (3)副睾炎
    • (4)血管病变(闭塞性血管疾患、动脉瘤)
    • (5)中枢神经系统病变:①脑干综合征;②脑膜脑炎综合征等。
  • 分型
    • (1)完全型:皮肤、口腔、生殖器和眼4个主要症状全部出现。
    • (2)不全型:出现3个主要症状。
    • (3)可疑型:出现2个主要症状。
    • (4)可能型:出现1个主要症状。
    • 一般认为4个主要症状中具备2个以上尤其具备眼症状或主要症状中有眼症状,结合次要症状可行诊断。
  • 鉴别诊断:本病早期只有口腔溃疡或女阴溃疡者需和阿弗他口腔炎、女阴溃疡鉴别。以关节症状为主者需和风湿性关节炎鉴别。结合反复发作与缓解、皮肤针刺反应阳性及全身多系统症状,鉴别一般不难。

中医证治枢要

1. 关于命名问题

东汉·张仲景所着《金匮要略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症记载:“狐惑之为病,状如伤寒··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,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,蚀于上部则声竭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蚀于下部则咽干,苦参汤洗之。蚀于肛者雄黄熏之。病者脉数,无热,微烦···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,七八日,目四皆黑,若能食者,脓已成也。”从以上记载可知,此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口腔、阴部、肛门、眼及皮肤损害,这与土耳其人 Behcet 所描述的病证基本相同,所以说最早描述此病的是张仲景而不是Behcet。张仲景早在东汉时期就认为本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,以后1924年日本的重田达夫、1931年美国的Adamantiadis·B及1934年英国 Whitwell·G·P·B先后有类似报告,直到1937年 Behcet 较详细地报告了口腔、外阴及眼症状,自此命名为 Behcet's 综合征。因此,我们认为应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,命名此病为“狐惑病”。

2. 关于本病的证治枢要

西医对本病认识不清,有多种学说,近年把本病归于结缔组织病的边缘病。中医古典名着提出湿热致病学说,张仲景主张用甘草泻心汤、当归赤小豆散治之,均不能细致完善地解释本病的证治要点。经过几十年对本病的辨证施治,笔者认为本病证属里、寒、虚,归属阴证;脏腑辨证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,八纲辨证主要病理为阴虚阳亢证;从经络学角度看,本病主要损害都发生在足厥阴肝经范围。总之,肝热、脾湿和肾阴不足是本病三大要素,故治疗应针对这种认识来进行。

辨证施治

1. 内治法

1.1 脾湿化热,毒热内攻

  • 主症:见于急性期或活动期,症见口舌生疮,时有高热,皮肤红斑肿胀,下肢结节红斑,淋巴结肿大,目赤肿痛,口渴思饮,大便燥结,脉弦滑或数,舌红苔黄或黄腻。
  • 辨证:脾虚湿盛,蕴湿化热,毒热内攻。

治疗方案

解锁完整医案

详细的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