肛痈医案整理
1. 肛痈蒸脓已溃,最防结管
1.1 方剂
- 石决明
- 炒槐米
- 野料豆
- 生白芍
- 连翘心
- 川石斛
- 炙龟版
- 象牙屑
- 桑椹子
- 黑地榆
- 粉丹皮
- 生甘草
- 藕节
1.2 按语
- 吐血咳嗽,肛痈流滋,土语天穿地漏,有药又复否数进劳。
- 珠儿参,黑料豆,川贝母,薄橘红,生甘草,甜杏仁,女贞子,川石斛,毛燕窝,生白芍,白茯苓,生藕,象牙屑,枇杷叶。
- 脏毒,即朋头生疮。炒槐米,川楝子,块滑石,粉萆薢,金银花,黑地榆,生白芍,焦米仁,侧柏叶,生甘草。
- 向有痔患,属三阴内虚,阳明湿热壅滞。现在肛后起块,又恐成痈,痈与痔同类异名。最虑咳呛复发,有上下失血之变。脉息细弦,治以和养。
- 珠儿参,桑椹子,黑料豆,生白芍,川石斛,生牡蛎,生甘草,女贞子,紫丹参,炒槐米,炙龟版,丝瓜络,醋摩一笔消冲。
2. 肛疡溃脓虽愈,阴气已经走泄
2.1 方剂
- 苏子
- 杏仁
- 香豉
- 蒌皮
- 降香
- 郁金
- 桔梗
- 黑栀皮
3. 肛胀大便不爽,余滴更甚
3.1 方剂
- 萆薢
- 猪苓
- 泽泻
- 白通草
- 海金沙
- 丹皮
- 黄柏
- 晚蚕砂
3.2 复方
- 阿胶
- 生地
- 猪苓
- 泽泻
- 山栀
- 丹皮
4. 肛痈藏毒论
4.1 起病原因
- 肛痈藏毒,来之速,痈之甚,若不速治,溃后即成痔漏痼疾。倘有不慎,即此殒命者多矣。
- 肛痈藏毒,肛门为直肠门户,肠胃自贲门之下,一过幽门,气皆下降。饮食入胃,随之下趋,直灌小肠。
- 小肠下口为阑门屈曲之处,泌糟粕,化津液。若厚味酒湿热毒,壅滞气机,阻塞膀胱,或负重疾奔,气陷血凝,小肠少运化之权,蓄积小肠,膀胱湿热壅阻,不能从溺道而出,反趋于大肠之中,灌注肛中。
- 湿热久留,经云气血壅阻,即生痈肿,热盛则肉腐为脓,肛痈生矣。
- 若生于内而不早治,脓溃则肠穿,则成痔漏痼疾。生于外者,热壅肛门,肛门外翻,秘结不通。若不早治,寒热大作,口渴烦躁,竟有丧生者也。
- 若能预早防范,用药使其壅塞速通,能保内消不溃者,为上工。既溃之后,肛门之肉,有纵有横,行走牵动,大便不时出入,最难收敛。能即填其孔窍,早使肌肉生长完固,亦良工也。
- 若用刀针系线,安能遽长肌肉哉。日久渐虚,致成劳怯而死者多矣。
4.2 案例
- 荆溪张渚镇余君天培,四十未有子,体颇丰,嗜饮食,好厚味。余最喜羊肉,饱啖,饮以膏粱火酒,当夜睡后,觉有寒热。明日,觉肛中大痛如刀刺,壅阻秘塞不通,辗转床褥,呼号七日夜,治之罔效。至第八日,有某医曰:湿热壅阻肛中,速宜下之。即与大承气汤下之,下燥粪之后,即下脓血矣。不料脏毒内已成脓,肛已溃穿,后渐穿肛外,未及三月,已成四五漏矣。
- 在孟河调理数月,已收三孔,行坐如常。后旋乡,仍嗜酒纵欲,烦劳不节,疮漏渐溃,窜至八九孔。停一年余,再至孟河,余看其肛中穿及肛外,竟能穿至臀,穿至股,滋水淋漓,不能起矣。
- 是年,余在荆溪运茶至苏属,秋仲至孟河。一见其腹硬便溏,四末作肿,余谓其妾曰:即速雇舟回籍,脾气已绝,途中恐不及也。逾二三日,培之先生唤余到彼寓,当夜雇舟送伊回籍,到奔牛镇而殁。所啖羊肉烧酒一次,竟能殒命,人之饮食起居,岂可不慎欤!
4.3 附论
- 肛痈者,即藏毒之类也。始起则为肛痈,溃后即为痔漏。病名虽异,总不外乎醉饱入房,膏粱厚味,溥炙热毒,负重奔走,劳碌不停,妇人生产努力。以上皆能气陷阻滞,湿热瘀毒下注,致生肛痈。
- 肛痈藏毒,来之速,痈之甚,若不速治,溃后即成痔漏痼疾。倘有不慎,即此殒命者多矣。
- 肛痈何由而生?肛者直肠也。肛门,即直肠之门户也。肠胃自贲门之下,一过幽门,气皆下降。饮食入胃,随之下趋,直灌小肠。小肠下口为之阑门屈曲之处,泌糟粕,化津液,即在斯矣。如能水谷分清,本无疾病。若厚味酒湿热毒,壅滞气机,阻塞膀胱,或负重疾奔,气陷血凝,小肠少运化之权,蓄积小肠,膀胱湿热壅阻,不能从溺道而出,反趋于大肠之中,灌注肛中。魄门为五藏使,启闭有时,不比溺孔,可时时而泄也,湿热愈壅,气机愈滞,肛之门户更闭而不通矣。湿热久留,经云气血壅阻,即生痈肿,热盛则肉腐为脓,肛痈生矣。
- 若生于内而不早治,脓溃则肠穿,则成痔漏痼疾。生于外者,热壅肛门,肛门外翻,秘结不通。若不早治,寒热大作,口渴烦躁,竟有丧生者也。
- 若能预早防范,用药使其壅塞速通,能保内消不溃者,为上工。既溃之后,肛门之肉,有纵有横,行走牵动,大便不时出入,最难收敛。能即填其孔窍,早使肌肉生长完固,亦良工也。
- 若用刀针系线,安能遽长肌肉哉。日久渐虚,致成劳怯而死者多矣。惟愿疡科,始萌之时,辨其阴阳虚实,当攻当补,理气利湿,清热解毒温通等法,俱有群书可考,皆在临证之权宜,非笔能罄述也。今辑四方,粗具规模,治之得法,皆在临证之人变通焉。
5. 腹内痈论
5.1 腹内痈辨明
- 古之医者,无分内外,又学有根柢,故能无病不识。后世内外科既分,则显然为内症者,内科治之;显然为外症者,外科治之。其有病腹中,内外未显然者,则各执一说,各拟一方。历试诸药,皆无效验,轻者变重,重者即殒矣。
- 此等症,不特外科当知之,即内科亦不可不辨明真确。知非己责,即勿施治,毋至临危束手,而委他人也。
- 腹内之痈有数症,有肺痈,有肝痈,有胃脘痈,有小肠痈,有大肠痈,有膀胱痈。惟肺痈咳吐腥痰,人犹易辨。余者或以为痞结,或以为瘀血,或以为寒痰,或以为食积,医药杂投。及至成脓,治已无及。并有不及成脓而死者。病者医者,始终不知何以致死,比比然也。
- 今先辨明痞结、瘀血、寒痰、食积之状。凡痞结、瘀血,必有所因,且由渐而成,寒痰则痛止无定,又必另现痰症;食积则必有受伤之日,且三五日后,大便通即散。惟外症则痛有常所,而迁延益甚。
- 《金匮》云:诸脉浮数,应当发热,而反淅淅恶寒,若有痛处,当发其痈。以手按肿上,热者有脓,不热者无脓,此数句,乃内痈真谛也。
- 听按:《金匮》之文,简而易明,真金科玉律,惜疡科不留意者多。
- 又云:肠痈之为病,身甲错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肿状,腹无积聚,身无热是也。若肝痈则胁内隐隐痛,日久亦吐脓血。小肠痈与大肠痈相似,而位略高。膀胱痈则在少腹之下,近毛际,着皮即痛,小便亦艰而痛,胃脘痈有虚实二种。其实者易消,若成脓,必大吐脓血而愈。惟虚症则多不治,先胃中痛胀,久而心下渐高,其坚如石,或有寒热,饮食不进,按之尤痛,形体枯瘦。此乃思虑伤脾之症,不待脓成即死。故凡腹中有一定痛处,恶寒倦卧,不能食者,皆当审察,防成内痈。慎勿因循求治于不明之人,以至久而脓溃,自丧其生也。
5.2 附论
- 方书五藏六府具有痈。然心为人身君主而藏神,心虽有痈,将成即死。心一生痈,即时神昏志乱,故即死。脾为转运水谷之藏,脾一生痈,胃不能克化,亦死。胆为清净之府,不出不纳,外裹脂膜,内藏青汁,不能生痈。况藏在肝叶,胆痈与肝痈治法同例,仲景治肝必治胆。膀胱外所一壳,脂膜不厚,内藏溲溺,时满时虚,虽有其名,从未见过,治法与大小肠痈大同小异。三焦胞络,本无定体。三焦皆属人身躯壳之病,虽有其俞募,不得作内痈,故有其名而无其症。余今辑腹内痈,惟肺痈、胃痈、肝痈、大肠痈、小肠痈、肾俞痈、肛痈而已,其余前辈未曾见过,无临证之方,余亦不敢妄为臆说,故概未录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