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志正医案 - 潘某医案
基本信息
- 患者:潘某,女,34岁。
- 初诊日期:1996年3月20日。
- 病史:曾有1次妊娠史,因先兆子痫,妊8个月时胎死腹中。
初诊
1. 主诉
- 腹中隐痛
- 少腹胀满
- 阴道下血,色泽鲜红
- 五心烦热
- 头痛头胀
- 腰酸肢软
- 急躁易怒
- 鼻衄频作
2. 体征
- 两颧嫩红如妆
- 口唇殷红干燥
- 舌红少苔
- 脉细弦而数,两尺弱
- 血压165/105mmHg
3. 诊断
- 气阴两虚
- 肝肾不足
- 冲任不固
- 虚热上扰
4. 治疗
- 方剂:南沙参12g, 麦门冬10g, 玄参9g, 生地黄6g, 白芍10g, 枸杞子10g, 旱莲草12g, 白术10g, 黄芩6g, 牡丹皮10g, 仙鹤草12g, 炙甘草6g
- 煎服方法: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
二诊
1. 体征变化
- 鼻衄已止
- 五心烦热、夜寐不安等症减轻
- 头晕如故
2. 诊断
- 头晕
3. 治疗
- 方剂:去牡丹皮、仙鹤草、沙参、麦门冬,加钩藤、菊花、蝉蜕、制何首乌
- 煎服方法:每日1剂,水煎服
三诊
1. 体征变化
- 胎动不安及阴道流血减少
- 脘闷腹胀,食后尤甚
- 呕恶不适
- 肢体困倦
- 神疲乏力
- 动则心慌气短
- 睡眠不安
- 大便溏薄
- 舌转澹红、苔薄腻
- 脉细弦
2. 诊断
- 胎动不安
- 胃肠功能失调
3. 治疗
- 方剂:太子参12g, 麦门冬10g, 黄精10g, 炒柏子仁12g, 山药15g, 茯苓9g, 白术10g, 车前草12g, 紫苏叶6g, 黄芩6g, 砂仁(后下)2g, 醋香附9g
- 煎服方法:每日1剂,水煎服
四诊
1. 体征变化
- 妊娠已8个月
- 血压140/90mmHg
- 少腹坠胀
- 干咳少痰
- 舌体胖,边有齿痕
- 舌质澹、苔白
- 脉细数
2. 诊断
- 肺燥阴伤
- 血不养心
3. 治疗
- 方剂:西洋参(先煎)4g, 麦门冬9g, 玉竹10g, 枇杷叶12g, 阿胶(烊化)6g, 杏仁(后下)9g, 丹参12g, 炒酸枣仁12g, 山药10g, 苎麻根10g, 白芍12g, 炙甘草6g
- 煎服方法: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
后续
- 2个月后顺产一女婴。
按语
- 妊娠后下血、腹痛为胎动不安,乃堕胎、小产之先兆,宜及时治疗。
- 有关此证的治疗当分虚、实而论。
- 本例患者曾有先兆子痫病史, 素体肝肾阴虚。妊娠后阴血下注养胎,阴虚肝旺,水不涵木,虚热上扰,热伤冲任,导致了此次孕后胎动不安。
- 热迫血行,而见阴道下血,鼻衄频作;阴虚内热,则见五心烦热,颜面潮红,急躁易怒;肝阳上亢,扰及清窍,故头痛头胀。
- 病本在肝肾阴虚,虚火上扰为标, 急则治其标, 初诊以益气养阴、滋补冲任为治。
- 二诊时诸症均大减,惟有头晕如故,遂以钩藤、菊花、蝉蜕柔肝息风,加首乌滋补肝肾。
- 三诊时心脾气血两虚证显露,故以四君子汤化裁,益气健脾,养血安神,调冲安胎。
- 四诊时阴虚血热之象复出,病在脾肺,方以山药平补肺、脾、肾,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,滋阴润燥。
- 苎麻根清热安胎,阿胶养血止血,二者相配伍,共显止血安胎之奇功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