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疽(动脉硬化性闭塞症)案
病案背景
脱疽的病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《刘涓子鬼遗方》,其曰:“发于足指名曰脱疽,其状赤黑,不死,治之不衰,急渐去之,治不去必死矣。”《神医秘传》载:“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,先痒而后痛,甲现黑色,久则溃败,节节脱落”,并创立四妙勇安汤。孙思邈的《千金翼方》提出了“毒在肉则割,毒在骨则切”,提出了手术清创的方法,与现代的蚕食式清创基本一致。
一诊
- 患者信息:刘某,男,72岁,退休。
- 主诉:双侧足趾麻木、疼痛3年,加重1周。
- 现症:双侧足趾麻木、疼痛,夜间加重,行走时疼痛加重,休息后疼痛减轻,间歇性跛行,不发热,饮食、二便正常,舌暗红,苔薄白,脉弦。
- 查体:双足皮肤呈暗红色,无皮肤破溃,皮肤温度凉,趾甲粗糙,足趾汗毛脱落,足趾轻度触痛,双侧股动脉、腘动脉搏动减弱,足背动脉波动未触及。
- 辅助检查:双下肢动脉彩超:双下肢动脉硬化,多发斑块形成。
- 中医诊断:脱疽(气滞血瘀)。
- 西医诊断:动脉硬化性闭塞症。
- 治则治法:行气活血,通脉止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