蛇串疮医案
医案原文
一人六月途行,受热过劳,性又暴躁,忽右肋痛,皮肤一片红如碗大,发水疱疮三五点。脉七至而弦,夜重于昼,医作肝经郁火治之。以黄连、青皮、香附、川芎、柴胡之类,进一服,其夜痛极,且憎热。次早视之,皮肤上红大如盘,水疱疮又加重三十多粒,医教以水调白矾末敷,仍于前药加青黛、龙胆草进之,夜痛益甚,肋中如钩摘之状。次早视之,红及半身矣,水疱又增至百数,乃求王诊治。为订一方,以大瓜蒌一枚,重一二两者,连皮捣烂,加粉草二钱,红花五分。进药少倾,即得睡,及觉已不痛矣。盖痛势已急,而时医执寻常泻肝正治之剂,又多寒苦,愈添其燥,故病转增剧。水疱疮发于外者,肝郁既久,不得发越,乃侮所不胜,故皮腠为之溃也。瓜蒌味苦寒。经云:“泄其肝者缓其中。”且其为物,柔而滑润,开郁不逆,甘缓润下,又如油之洗物,未尝不洁,此其所以奏效之捷也。(引自:证治准绳·卷四)
评析
1. 医案背景
- 医案作者:王肯堂(1549~1613),明官吏、医学家。
- 医案来源:《证治准绳·卷四》。
- 作者简介:王肯堂字宇泰,一字损仲,号损庵,自号念西居士,金坛人,世业医。尝博集医书,并结合长期临证心得,历11年编成《证治准绳》44卷,博涉古今,内容丰富。全书采摭广泛,条理分明,以证论治,立论平正,流通较广,对后世影响较大。
2. 病案概述
- 患者情况:患者平素性情暴躁,复因过劳,湿热火毒内侵,外发于肝经循行之处而形成蛇串疮。
- 症状表现:皮肤上有红斑水疱,累累如串珠,每多缠腰而发,故本病又名缠腰火丹或称蛇丹、蛇串疮、蜘蛛疮,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,为病毒感染性疾病。
- 病因分析:中医认为本病发生多由情志内伤,肝气郁结化火,肝经火毒外溢皮肤;或因脾失健运,停湿化热;或感染毒邪,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。
3. 治疗过程
- 初诊:医者以黄连、青皮、香附、川芎、柴胡等药,发越肝经郁火,反致火毒愈烈,皮肤水疱增多。
- 二诊:医者仍以前方加味,导致火邪发越,疱疹愈多增至百数。
- 三诊:患者求王肯堂诊治,王肯堂认为前医失误在于苦寒直折其势或更加发越,导致病势转剧。王肯堂认为此案水疱发于外者,是为肝热久郁,不得发越,乃侮所不胜之肺脏而成。皮毛属肺,皮腠为之破溃,火毒从此外泄。因此拟甘寒泄热、润下和中法治之,给邪出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