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医案
患者信息
- 姓名:周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32岁
- 职业:武进芙蓉乡农民
初诊(1993.8.25)
主诉
- 病史:二三年
- 初起症状:两足发冷,有时麻木,逐渐向上发展至两小腿、两膝、两大腿,肌肉冷湿发木,作胀
- 肤色:晦黄,按之强硬,无凹陷
- 进展:小腹、脐腰部
- 自感症状:腹中胀满,时有一股冷气上窜,胃中吐清水
- 其他症状:纳谷尚可,但日渐减少,吞咽慢,大便时溏,不爽,小便涩少
- 体质:一年四季常畏寒,夏季尚需棉裤袜,夜卧尚须盖棉被
- 运动受限:不能下水,穿着皮衣裤尚觉冷
- 行动:行动迟缓,举步沉重,身重
- 性欲:无房欲
- 既往治疗:多次去医院检查,心、肺、肝、肾无明显病变,中西药治疗无效
体征
- 面色:晦滞,似乎虚浮
- 表情:迟钝,多忧虑
- 脉象:细而涩
- 舌苔:滑腻
分析
- 病情分析:湿从下受,逆而上行,似脚气,但无风毒;似湿痹,但不身体疼痛
- 病位:身半以下,湿聚三阴,阻气为胀,属于湿胀
- 治法:温阳化湿
- 方药:理苓汤加味
- 干姜 10克
- 白术 10克
- 炙甘草 3克
- 桂枝 15克
- 茯苓 15克
- 泽泻 10克
- 公丁香 4克
- 炒川椒 4克
- 吴萸 4克
- 槟榔 10克
- 木瓜 10克
- 姜川朴 7克
- 陈皮 7克
- 生姜 15克
- (5帖,缓缓服)
辅助疗法
- 大灰袋:做垫褥,卧身下,一日一换
- 小灰袋:用香醋拌湿,炒热后熨小腹,揉抚至腹中热,或得大便或小便,或微汗出
二诊(未具体日期)
调整方药
- 理中汤温中阳(因舌苔滑腻,暂去人参)
- 五苓散化膀胱之气(暂去猪苓)
- 丁香、川椒、吴萸协同理中汤,温三阴而降湿浊
- 槟榔、木瓜、川朴、陈皮,行气滞而祛湿邪
- 更佐生姜,散水去满
- 方药:理中汤加味
- 干姜 10克
- 白术 10克
- 炙甘草 3克
- 桂枝 15克
- 茯苓 15克
- 泽泻 10克
- 公丁香 4克
- 炒川椒 4克
- 吴萸 4克
- 槟榔 10克
- 木瓜 10克
- 姜川朴 7克
- 陈皮 7克
- 生姜 15克
- (继续服用半月)
三诊(未具体日期)
效果
- 畏寒大减,能够脱掉一件皮衣
- 感觉:汤药入口,感到有一股热辣气直往小腹,随之肠鸣有响屁,热气下注大腿两内侧,得小便畅行,腹中胀满减轻
- 按摩:小灰袋温熨,醋香温暖之气满被窠,一身舒畅
- 近期:上半身能微微汗出,畏寒减轻,天晴时不必再套上皮衣
- 舌苔脉息:转细滑,苔化薄白
- 治法:渐撤标药,转加扶正
- 方药:原方去川椒、生姜、槟榔、泽泻;加生黄芪 15克,川萆 15克,大腹皮 10克
- 生黄芪 15克
- 川萆 15克
- 大腹皮 10克
- (继续服用半月)
四诊(未具体日期)
效果
- 畏寒进一步好转,中午能够脱掉棉裤
- 肌肉放松,按之冷湿感大减
- 被窠温暖,纳食、二便几近正常
- 舌质红活
- 治法:扶阳固本
- 方药:原方去川朴、吴萸;党参、黄芪加一倍量,白术加5克;另加胡芦巴 10克,当归 10克,白芍 10克
- 黄芪 30克
- 党参 20克
- 白术 15克
- 炙甘草 4克
- 干姜 10克
- 桂枝 15克
- 白芍 15克
- 胡芦巴 10克
- 巴戟肉 10克
- 当归 10克
- 川草 15克
- 木瓜 10克
- 陈皮 7克
- 茯苓 15克
- 生姜 10克
- 大枣 7个
- (继续服用半月)
五诊(未具体日期)
效果
- 畏寒进一步好转,能照常出门活动
- 腹中宽和,胃口较好
- 穿棉鞋,两脚丫作痒
- 身半以下肌肉温软
- 治法:温阳化湿
- 方药:原方去革、木瓜;加炒杜仲 10克,淮牛膝 10克
- 黄芪 30克
- 党参 20克
- 白术 15克
- 炙甘草 4克
- 干姜 10克
- 桂枝 15克
- 白芍 15克
- 胡芦巴 10克
- 巴戟肉 10克
- 当归 10克
- 川草 15克
- 木瓜 10克
- 陈皮 7克
- 茯苓 15克
- 生姜 10克
- 大枣 7个
- (继续服用半月)
六诊(未具体日期)
效果
- 畏寒进一步好转,能参加农业劳动
- 面色气色亮,形态活利
- 胃口特好,棉裤棉鞋脱掉
- 舌苔脉息基本恢复正常
- 治法:温阳益气,调和营卫,通和表里
- 方药:原方去革、木瓜;加炒杜仲 10克,淮牛膝 10克
- 黄芪 30克
- 党参 20克
- 白术 15克
- 炙甘草 4克
- 干姜 10克
- 桂枝 15克
- 白芍 15克
- 胡芦巴 10克
- 巴戟肉 10克
- 当归 10克
- 川草 15克
- 木瓜 10克
- 陈皮 7克
- 茯苓 15克
- 生姜 10克
- 大枣 7个
- (继续服用10帖,改为煮散,分作30日服)
按语
- 三阴寒湿病在渔乡不为少见,与养鱼作业和水湿环境有关
- 中医主张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,在此很有用处
- 方中灰包熨法出自北宋韩祇和《伤寒微旨论》,用以治疗腹中阴寒之病
- 临床屡用屡验,可以推广运用
- 该患者在一年多后完全康复,其妻亦已怀孕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