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患者信息
- 年龄:42岁
- 主要症状:口渴引饮,尿频,腹胀满,大便秘结,口苦且干,烦躁不安,夜寐不宁
西医诊断
- 诊断:尿崩症,便秘
中医诊断
- 诊断:消渴症
- 证属:胃强脾弱
体征
- 舌象:舌质红,舌苔黄燥
- 脉象:脉滑而实
- 腹部:下腹部硬满,右侧按之压痛,能触及大便结块状硬物
按语
- 解析:
- 2例病例均有烦渴多饮、多尿等症。前者为肾阴亏损,中气不足;后者为胃肠燥热,脾阴受灼。
- 《医贯》云:“治消之法无分上、中、下,先治肾为急,惟六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,降其心火,滋其肾水,而渴自止。”故例1采用进补肾阴的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。
- 中途,何以要试用桂、附?《医贯》云:“因命门火衰,不能蒸腐水谷,水谷之气不能薰蒸,上润于肺,如釜底无薪,锅盖干燥,故渴。其所饮之水,未经火化,直入膀胱,正所谓饮一升溲一升,饮一斗溲一斗。用桂、附之辛热,壮其少火。”
- 在治疗过程中又投以大剂量甘草,旨在患者气短懒言,中气已虚。气虚尚可导致水津不得敷布,反使下泄加重。
- 例2治疗时,遵《伤寒论》“脾约证小便数,大便硬,麻子仁丸主之。”前人有用润下法治消渴而取效者,问题是如何掌握润下法。张锡纯云:若其右部之脉滑而实,用之尤可。然而临证之时要适可而止,若过用则上热未除,中寒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