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垂体瘤一例

患者信息

  • 姓名:闫香兰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29岁
  • 职业:山西省翼城县孙家庄中学教师
  • 初诊日期:1985年11月12日

主诉

患者四、五年来经常头晕,看书头疼,全身乏困无力,逐渐出现耳鸣、眼框疼、记忆力减退现象。近一年来,上述症状加重,并出现心慌气喘,盗汗,眼球凸出,嘴唇增厚,鼻子肿大,手掌宽厚,手指长粗,行动迟缓,精神萎靡不振。

诊断

1985年10月25日,在翼城县人民医院照相,诊断为“脑垂体瘤”。经会诊后,医师不能作脑垂体瘤切除手术,建议到上海手术治疗。患者决心服药治疗。

初诊(1985年11月12日)

  • 症状:脸、鼻增大,掌指变粗,情绪低落,少言寡语,眼球凸出,视物不清。自述昼夜不能安睡,脑转耳鸣,心烦易怒,不欲饮食,吐痰,腰疼,四肢无力,弯腰时有倾倒感觉,出现过几次昏迷不省症状,大便秘结,小便短涩且黄,面色晦暗,舌质紫、舌苔灰厚,脉弦浮。
  • 辨证诊断:脾胃不足,运化失司,宿食痰浊阻中,清阳不开,浊阴不降,扰及神明,侵犯清空,脑髓受邪。
  • 治疗方法:通经开窍,养心安神,化浊祛痰,活血化瘀,健脾和胃。
  • 禁忌:鸡肉、山楂、羊肉、酱。
  • 用药
    1. 消瘤丸,每日3次,每次1丸,蜂蜜水送服。
    2. 外用蛤蟆散,用米醋调成粥状抹太阳穴、天柱穴及大框穴。
    3. 针炙刺百会、脑卢、承灵、天中、合谷、曲池等穴位,每日2次,每次30分钟。
    4. 处方:桔梗9克、元胡12克、海浮石15克、赤芍15克、海马1条、柏子仁12克、磁石20克、菊花20克、木贼10克、琥珀10克、太子参20克,水煎服。
  • 方义:桔梗、元胡通经络止痛;海浮石、赤芍化瘀消肿;木贼、菊花疏风明目;柏子仁、磁石、琥珀定惊安神,聪耳明目;海马、太子参补气生津,祛浊化痰。

二诊(1985年11月17日)

  • 症状:耳鸣减轻,视力好转,夜间能休息4个小时,舌质紫红、舌苔灰腻,脉弦浮弱。
  • 继续服药,照原方服。

三诊(1985年11月23日)

  • 症状:19日下午曾昏迷3分钟,过后四肢乏困无力,上述药方加白芍12克。

四诊(1985年11月30日)

  • 症状:头疼明显减轻,其它症状同上。
  • 改变处方:人参15克、半夏10克、桑叶10克、郁金10克、青皮12克、荆芥6克、防风9克、元参10克、黄连12克、川芎12克、五味子10克,水煎服。
  • 方义:人参、五味子生津敛汗,安神增智;半夏、青皮、郁金散结消滞,通经化痰;荆芥、防风清利头目;桑叶、黄连明目消肿;川芎、元参消肿止痛,引经开窍。

五诊(1985年12月5日)

  • 症状:饮食增加,盗汗减轻,舌质紫红、苔灰厚,脉弦细。
  • 继续用药

六诊(1985年12月10日)

  • 症状:眼睛视物较前清晰,有时心烦干呕,全身乏困无力。
  • 上述药方去防风、荆芥,加远志15克、藿香15克。汤药改为2天1剂

七诊(1985年12月20日)

  • 症状:耳鸣消失,夜间能安睡。
  • 继续用药

八诊(1985年12月30日)

  • 症状:全身乏困,有时头疼,大便秘结,小便正常。
  • 改处方:川牛膝12克、党参20克、夜明砂12克、蜂房6克、猪苓12克、木通10克、桔梗10克、丹参15克、益母草子10克、陈皮15克,水煎服。
  • 方义:川牛膝、党参调经补气;夜明砂、蜂房散结消肿;猪苓、木通去腐生新;桔梗、丹参活血化瘀;益母草子、陈皮益气生新。

九诊(1986年1月5日)

  • 症状:二便正常,精神好转,感觉有力。
  • 继续用药

十诊(1986年1月15日)

  • 症状:同上,继续用药。有时头晕,舌质红、苔光灰。
  • 用11月30日处方

十一诊(1986年1月30日)

  • 症状:同上,继续用药。

十二诊(1986年2月10日)

  • 症状:精神好转,午后乏困。
  • 患者不想吃草药,治疗改用消瘤丸和外用蛤蟆散

十三诊(1986年2月30日)

  • 症状:较前好转。

十四诊(1986年3月10日)

  • 症状:精神尚可,身感有力。
  • 继续服用消瘤丸

十五诊(1986年4月1日)

  • 症状:有时头晕。
  • 单方治疗:白萝卜250克、蜂蜜1酒杯、青石头30克、赤小豆15克、小麦20粒、蝉蜕10个,水煎服。
  • 方义:健脾胃、消痈肿,理气止痛,每日喝1次,连服10日。

十六诊(1986年4月15日)

  • 症状:四肢有力,饮食增加,精神很好。
  • 继续用药

十七诊(1986年4月30日)

  • 症状:面部肿胀比前好转。
  • 继续用药

十八诊(1986年5月17日)

  • 症状:因家务事,夫妻之间争吵几句,近几天出现胸闷烦燥,不欲饮食,不能安睡现象。
  • 予汤药治疗,处方:木香10克、元胡15克、云苓15克、炒枣仁10克、白芷10克、枳实10克、鸡内金10克、甘草10克、犀牛角10克、赤芍15克,水煎服。
  • 方义:木香、甘草宽中下气;元胡、赤芍、白芷散肿止痛;云苓、枣仁益智安神;枳实、鸡内金健脾;犀牛角清热解毒除烦。

十九诊(1986年5月24日)

  • 症状:缓解,继续服用消瘤丸和外用蛤蟆散。

二十诊(1986年6月15日)

  • 症状:面色红润,脸鼻肿大有好转,舌质红微暗、苔灰薄光,脉浮弱。
  • 消瘤丸继续服用

二十一诊(1986年6月25日)

  • 症状:同前。

二十二诊(1986年7月10日)

  • 症状:患者精神很好,能干家务活。

二十三诊(1986年7月20日)

  • 症状:患者感觉良好,准备上班。
  • 建议其每天服用3个消瘤丸,以巩固现状

二十四诊(1986年8月10日)

  • 症状:患者每日备课教书,没有不舒感觉。
  • 1986年10月随访,患者在正常工作。
  • 1987年7月患者还生下1个女婴

小结

  • 脑瘤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,它包括脑实质或邻近组织原发肿瘤。也有转移到颅内的肿瘤,无论是良性脑瘤,还是恶性脑瘤,瘤体占位所致损害后果是相同的,对人的生命是极大的威胁。
  • 中医历代文献中,没有脑瘤的明确记载,但提到一些脑瘤的主要症状,如:“厥逆”、“真头疼”、“头风”、“眩晕”等,并论述了这些症状的病因、病理和治疗方法。
  • 脑瘤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受惊、大怒、极度悲伤、意外创伤、冷水灌(泼)头,伤于正气,脾肾阳虚,肾精不足,肝血亏损,寒气客于经脉致气血郁结,清气不得正常上升,浊气不得下降,格于奇恒元府,则阴浊积于脑而发为肿瘤。
  • 脑瘤早期没有明显症状,偶有头疼、眩晕、呕吐等症状,常不被人重视,容易延误病情。它的征兆是不明原因的间歇性头疼、头晕、头沉闷、发胀、呕吐。这些症状多发于早晨。同时,还出现腹紧,闭目感觉舒服,口吃,记忆力减退,反应迟钝。发病以后,这些症状更加明显,疼痛次数增加,喷射状呕,还出现全身困乏无力,发生持续性的嗜睡。有的五心烦热,昼夜不寐;有的肢体麻木,转动不灵活,走路不稳,并偶有颠跛或出现定向力消失;有的病人智力减退,情绪澹漠;有的容易激动;有的病人颈项强直,有一时性的静止不动,保持一定姿势,或肢体被任意摆成一种姿势不能活动的木僵状态;有的病人发生握住别人的手不放;还有的病人在活动中突然感到脑子的活动停止,但不会跌倒,好象是在梦中;有的还有神奇的幻觉;还有出现身体一侧震颤、二便失禁、眼球凸出、视力障碍等其它生理反常现象。严重时,有的发生昏厥,有的发生癫痫样抽搐,有的痴呆、瘫痪,还有的双目失明,头疼剧烈、嚎叫,抱头乱撞墙壁。由此可知脑在人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器官,关系至大,不能受丝毫损伤。《素问,刺禁论》说:“刺头,中脑户,入脑,立死。”
  • 中医中草药治疗脑瘤是目前最为理想的选择。服用后无副作用。早发现早治疗都能治愈;对于晚期患者,能够解除痛苦,延长寿命。
  • 脑瘤35岁左右的人发生最多,小儿较少。预防这种疾病首先是要保持情绪稳定,不要喜怒无常,忧思忧虑。其次不能过度脑力劳动,读书、写文章中间要休息,饮些茶水,散散步,舒松经脉气血。再次,不饮酒、不吸烟,不用冷水洗头,早检查、早诊断、早治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,也可服用防瘤丸。

按语

本例患者素日脑力过度,调节不适,伤于正气,使脏腑气血失调,脾胃不健,运化失司,心阳受伤,心神浮散不定,阴虚火旺,心阳不足,肾精不固,清阳不升,气郁化火,火升风动,挟痰上蒙心窍,阴浊损扰脑髓发为脑瘤。故临床出现头疼、呕吐、耳鸣、心烦、夜间不寐、昏迷、鼻脸手指变态等症状。从四诊辨证,有实有虚,故治疗方法:通经开窍,养心安神,化浊祛痰,健脾和胃,补气养血,理顺经脉,调节脏腑。重用了人参、太子参和党参,与其它药物配伍,为消瘤丸专攻提供条件,获得较好疗效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