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伤发热医案
患者信息
- 姓名:孙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82岁
- 初诊日期:2019年5月14日
主诉及病史
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每日午后3时发热,常持续数小时不能缓解,至夜间时体温更高,最高至38.1℃,多次就诊于北京、天津等各大医院,予单纯抗炎、化痰等对症治疗后,均未能明显好转。
现病史
- 发热:体温37.8℃
- 两胁肋部疼痛:痛处有烧灼感,病位较深,热感不能触及
- 手足心热:烦躁不安,面色潮红
- 喘憋:活动后明显
- 咳嗽咯痰:痰质黏不易咯出
- 口干咽燥:偶有头晕
- 纳差:不欲饮食
- 夜寐欠安:小便赤涩热痛,大便秘结
体征
- 血压:160/80mmHg
- 双肺呼吸音粗,双侧肺可闻及少许干、湿性啰音
- 心律齐,HR70bpm,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
- 腹软,无压痛、反跳痛
- 双下肢无浮肿
辅助检查
- 心电图:56bpm,窦缓
- 血氧:96%
- 血气:PH7.491↑,pO2111.2mmHg↑,pCO233.5mmHg↓,SB27.5mmol/L↑,BEb3.5mmol/L↑
- 血常规:WBC7.21×10ˆ9/L,N%68.3%,L%18%↓,M%12.2%↑,RBC4.05×10ˆ12/L↓,HGB133g/L,HCT37.5%↓
- C反应蛋白:30.5mg/L↑
- D-二聚体:690ng/mL↑
- 尿常规:GLU+++,WBC(-)
- 胸CT:两肺炎性病变,右肺为著,建议治疗后复查;右肺多发结节影,建议定期复查;右侧胸膜肥厚钙化;右肺陈旧性结核钙化纤维化,请结合病史;右侧胸廓略塌陷;右肺膨胀欠佳
中医辨证
1. 辨病
内伤发热
2. 辨证
肝肾阴虚,兼夹痰浊
3. 治法
退热除蒸,健脾渗湿
4. 方药
- 银柴胡:10g
- 胡黄连:10g
- 地骨皮:10g
- 白薇:10g
- 金银花:10g
- 连翘:10g
- 蒲公英:10g
- 栀子:10g
- 黄芩:10g
- 半夏:10g
- 白术:10g
- 砂仁:15g
- 豆蔻:15g
- 茯苓:20g
- 山药:20g
- 薏苡仁:30g
5. 用法
3剂,每日1剂,水煎服,空腹服用,若热退及时停药
按语
此患者在阴虚内热的基础上,兼夹痰浊困脾,病位在肝、脾、肾。患者久病,累及肝肾,而致肝肾亏虚;同时肝主疏泄、脾主运化,肝主藏血、脾主生血统血,脾为后天之本、肾为先天之本,脾主运化水液、肾为主水之脏,肝肾阴虚累及脾脏,从而导致以水液代谢障碍为主的全身水谷精微运行失调,故伴见喘憋、偶有咳嗽咯痰、痰质黏不易咯出。舌质淡、苔厚白腻、脉弦滑。
在用药方面,与上个医案相比,去掉三子养亲汤等以祛痰化痰为主的药物,另加入了白术、山药、茯苓、薏苡仁等长于健脾利水渗湿之品,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栀子,清热除烦。全方共奏退热除蒸、健脾渗湿之功效。
综上所述,在临床实践中,对于持续不退的低热症状,在单纯抗炎治疗未达到明显治疗效果的情况下,我们可以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理论,四诊合参,从中医内伤发热角度开展中医药治疗;针对本文中所论述的阴虚发热证,可应用清骨散加减对症治疗,从而达到退热除蒸的显著效果,同时,可以根据患者的次证、兼证,运用脏腑辨证理论,抓实病位病机,合理加减中药,进一步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,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。需要注意的是,清骨散需空腹时服用才能达到作用于下焦、补益肝肾的作用,且用药多为寒凉之剂,故临床上应尤其注意,一旦发热症状好转后即要停药,且需要时时顾护脾胃,避免因寒凉之品阻遏脾胃气机,从而导致新的问题。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