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僻(右侧面神经麻痹)医案
一诊
患者信息:
- 姓名:李某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54岁
- 日期:2012年9月19日
主诉: 口角左侧㖞斜3~4日,右侧面部发麻,右目闭合不密,饮水右口角渗出,右侧头痛。
舌象、脉象: 舌淡红,苔薄黄,脉弦细。
既往史: 高血压病史,BP140/95mmHg。
西医诊断: 右侧面神经麻痹。
中医诊断: 口僻、或吊线风。
病机分析: 络脉空虚,风邪入袭,“正气引邪,㖞僻不遂”。
治法: 补气血,祛风柔络。
处方:
- 黄芪 20g
- 当归 10g
- 白芍 20g
- 熟地黄 15g
- 川芎 10g
- 天麻 10g
- 白附子 5g
- 防风 10g
- 僵蚕 10g
- 全蝎 4g
- 羌活 5g
- 地龙 10g
- 络石藤 15g
- 炙甘草 5g
- 白芷 15g
煎服法: 10剂。
二诊
日期: 2012年9月29日
主诉: 口角左侧㖞斜已不明显,饮水不渗出,闭目正常,右侧面部间现麻木,时有掣动感,两目疲劳,头痛减缓。
舌象、脉象: 舌澹红,苔薄黄,脉弦细。
血压: BP135/90mmHg。
处方:
- 钩藤 15g
- 络石藤 15g
- 羚羊角 1g
- 僵蚕 10g
- 地龙 10g
- 蝉蜕 10g
煎服法: 14剂。
四诊
日期: 2012年9月7日
主诉: 左侧眼睑抽掣有减缓之势,示原法已切合病机,嘱勿食发物,性格平和以补药力之不逮。
舌象、脉象: 舌澹红,苔薄黄,脉细弦。
处方:
- 白芍 20g
- 甘草 5g
- 络石藤 15g
- 天麻 10g
- 钩藤 15g
- 生地黄 15g
- 天冬 15g
- 麦冬 15g
- 僵蚕 10g
- 全蝎 4g
- 羚羊角 1g
- 珍珠母 20g(先煎)
- 地龙 10g
- 蝉蜕 10g
煎服法: 14剂。
五诊
日期: 2012年10月10日
主诉: 停药已半月余,颜面部及眼睑不时掣动已止,间有蚁行感,历时短暂,余症不明显。
舌象、脉象: 舌澹红,苔薄白,脉细弦。
处方:
- 黄芪 20g
- 白芍 20g
- 甘草 5g
- 络石藤 15g
- 天麻 10g
- 钩藤 15g
- 生地黄 15g
- 麦冬 15g
- 天冬 15g
- 僵蚕 10g
- 全蝎 4g
- 珍珠母 20g(先煎)
- 地龙 10g
- 蝉蜕 10g
煎服法: 10剂。
按语
面风多因肝肾阴血亏虚,水不涵木,虚风内生,筋脉空虚而挛急。补益肝肾,滋水涵木,养血荣筋,息风止痉为其治。处方中地黄、枸杞子、沙参、川楝子、麦冬、当归为一贯煎之属,滋阴柔肝;天麻、钩藤、白蒺藜、珍珠母、羚羊角、地龙、僵蚕、全蝎、蜈蚣等平肝潜阳、息风止痉;川芎、白芍、当归、熟地黄,四物汤加黄芪、甘草养血活血,为治风先治血之举。防风、蝉蜕为祛风圣药,内风、外风皆宜;络石藤、钩藤、鸡血藤善走窜而入血络筋脉。全蝎、白附子、僵蚕为牵正散,善治口眼㖞斜,此处用以加强祛风通络、引药入病所。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