痢疾案

病案背景

痢疾,古称“滞下”或“肠澼”,主要症状为腹痛、里急后重、下痢赤白脓血,多发于夏秋季节。《内经》称其为“肠”,《难经》称其为“大瘕泄”,《伤寒论》称其为“热利下重”与“下利便脓血”。晋唐时期称其为“痢”。金元时代已知本病能相互传染,故有“疫痢”之称。周老认为致痢之因甚多,多由外受湿热、疫毒之气,内伤饮食生冷,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,其中尤以暑湿积滞为主。暑湿之邪壅于肠中,气血与之搏结,肠道传导失司,脂络受伤,气血凝滞,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,气机阻滞,腑气不通,所以腹痛、里急后重。故痢疾的初步治疗,恒取通下;邪去而组织受戕,赤白不减,则取调法;久痢不愈,正虚内伤,可用补涩。临证时周老通下喜用承气导滞,调和喜用芩芍,补涩喜用参苓白术等剂。周老对刘河间所谓“后重则宜下,腹痛则宜和,身重则除湿,脉弦则去风,行血则便脓自愈,和气则后重自除”深表赞同,认为临证时倘能化而裁之,自可左右逢源矣。对于痢疾之生死预后,周老则认为痢疾能食则生,缘肠胃虽病,而其消化机能尚能营运,滋养组织,自可徐徐恢复;身热则死,因热度不减,燃烧逾恒,损害组织,致成肠溃毒陷之证。

医案1

患者信息

  • 姓名:徐某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12月
  • 初诊日期:12月3日

主诉

左目炎肿,近日大便剧泻腹痛,检查粪便含有阿米巴原虫,测体温尚不及常度,苔薄,脉有数象,月汛且期未潮。

初诊

  • 诊断:痢疾
  • 治疗原则:整肠消炎

治疗方案

解锁完整医案

详细的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