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患者信息
- 姓名:柳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54岁
- 职业:干部
- 就诊日期:1965年4月2日
病史
- 1938年体检时发现肝脾肿大,认为可能由于幼年患疟疾所引起。
- 1952年肝脾可触及,肝功能有损害,麝浊不正常,约20天后转为正常。
- 1955年10月体检,肝肋下3厘米,脾大6厘米,肝功能有轻度损害,一月后恢复正常。
- 1956~1957年肝脾虽大,但肝功能正常。
- 1958年3月体检,肝大二指,脾大四指,肝功能有损害,但无明显自觉症状。
- 1960~1964年肝脾皆触及,肝功能正常。
- 1960年曾出现约3周的黄疸。
- 1964年11月查体,肝在肋下4~5厘米,剑下7厘米,脾在肋下7厘米,肝功能不正常,黄疸指数16单位,谷丙转氨酶500单位。
主要证候
- 面目一身尽黄
- 小便黄赤量少
- 腹水明显
- 腹胀加重,矢气后腹胀如故
- 大便不实,日解三五次,有时泄泻,夹有黏液
- 小腹下坠胀痛
- 纳谷减少,主食由250克减至150克
- 下床活动后下肢肿胀
- 精神尚可
- 脉象沉弦
会诊讨论
会诊意见
- 阴黄还是阳黄?
- 多数医师认为本例患者是属阴黄,病主要在血分。
- 虚胀还是实胀?
- 有的认为本例鼓胀应以实为主,理由是腹胀、腹水、溲黄、黄疸是实象,表现虚象的只有结肠过敏和脉沉。
- 有的认为是虚胀。
- 治疗方法
-
- 要气血温凉肝脾肾兼顾,剂量要轻。治则:化瘀、补肾健脾。
-
- 治脾无效,当治肾。
-
- 治之应以实为主,但攻不行,重在利湿。
-
- 本病实多于虚,补气药可用些,去病为主。
-
- 本病肝脾为本,肾阳虚,气滞血瘀为标,健脾必须清肝疏肝,如用少量黄连,药量宜轻。
-
- 过去疏肝健脾、清利湿热无效,证明徒治肝脾无效。过去从气想的多,今天要从血分着想。
-
- 以五苓散为主,方用:
- 桂枝9克
- 茅术9克
- 茯苓皮24克
- 泽泻9克
- 猪苓9克
- 茵陈9克
- 附子9克
- 六神曲9克
- 人参粉3克(分吞)
-
邹老意见
- 面无华泽,缺乏神气,目珠色黄,肤色亦黄,色不明亮,是属阴黄。阴黄且夹有酒湿(患者平时嗜酒,能饮两瓶茅台而不醉),有黑疸之可能。
- 诊脉轻取弦大,两尺虚大尤甚,重取至骨如无,六脉无根,真脏脉现,说明肾气将绝,病极凶险,为期不远。
- 腹胀是虚作胀,理由:一是理气破气药无效,二是矢气而胀不减,三是腹泻而胀如故,四是脉象两尺虚大。
- 舌绛,是湿不太重,乃气阴两虚。
- 指甲色澹灰,不鲜明,肝其华在爪,说明有瘀阻。
- 从气血看,病不在气,而是气病及血,否则香砂六君等疏肝理气之药当效。
- 病属肝经郁火,肝病传脾,脾病已及肾矣。
- 患者气血交伤。病已20多年,暴病在气,久病在血,病已入血,用气分药,是隔靴搔痒。舌红,是湿热入血,温燥药如沉香、木香不可用,用附子必须牡蛎、蛤壳等配伍。舌为心苗,茜草、当归、血余可用。舌苔不是白厚,尖红绛,脉象沉弦,用苍术9克似嫌燥。脉弦,用附子9克,且无调和之药,而更配上风药桂枝,走窜太利害了,这是方中之冲将。
- 黄疸加深,黄疸指数升高,谷丙转氨酶升高,是湿浊不清。已吃过不少香砂六君、泽泻、茵陈等罔效。现在要加强肾脏之功能,即气化作用,必须治本。
- 黄疸、胃口不开、大便溏泻、腹胀,怎样解决?以什么为主?主要是扶脾、退黄。这两者解决后,腹胀、腹水等可以随之而去。黄不退,是与脾胃有关,腹水是土不胜水之故。百病以胃气为本,有胃气则生,得谷者昌。病者如此,不能不顾脾胃,脾胃不开,则问题严重了。
- 当前开胃退黄为急务。宜清温并用,补泻兼施。清而不苦寒,温而不香燥,补不滞腻,泻不伤正气,调肝扶脾益肾治本,渗湿清利和瘀治标。肝要补而不可疏,利尿重点在加强肾的气化作用,腹泻当益肾补脾。
- 膏粱之体,不同于藜藿之体,本例患者又不同于膏粱之体,五脏皆伤,用药必须配伍谨严,否则就会发生偏颇。
- 邹老立方:
- 调肝:生牡蛎9克,海蛤壳9克,绿萼梅3克。
- 扶脾:人参须5克,枸杞子6克(米粉炒,去粉),炒淮山药9克。
- 益肾:鹿角片(血肉有情,温补其肾)5克,活磁石9克,补骨脂24克。
- 渗湿清利:茯苓皮各9克,葛花1.5克,苡仁米5克,北秫米5克。
- 化瘀:归身炭3克,血余炭5克(布包),炒白芍5克,广橘络3克。
按语
本案系邹老在外地会诊之病例。邹老对本例黄疸之阴黄和阳黄,病在气分血分,胀之属虚属实,以及脉象、舌苔、用药特点等等,畅谈了自己的见解,提出了治疗方案。邹老会诊时认为“病极凶险,为期不远”,病者果于会诊后第十一天逝世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