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癌前病变
1. 胃癌前期变化
1.1 胃癌前状态
1972年WHO的一个专题小组提出将胃癌前兆分为胃癌前期状态和癌前病变两类。
- 胃癌前状态:指一些胃癌发生率明显增高的临床情况和疾病,如胃息肉、慢性萎缩性胃炎(CAG)、胃溃疡、残胃炎、Menetrier病、恶性贫血等。这些疾病除贫血外,临床症状多无特征性,其诊断主要依赖胃镜和活检。
1.2 癌前病变
癌前病变是病理概念,在这类病变基础上容易发生胃癌,主要指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。肠化是否属癌前病变尚有争议,但一般都认为,含有硫黏蛋白的结肠型肠化为癌前病变。胃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,其上皮细胞往往有异型性,这种胃息肉既是癌前疾病,又是癌前病变。
1.3 胃镜下的变化
- 恶性溃疡:溃疡不规则,基底不平,凹陷呈阶梯样,岛形成,边缘如有虫咬,周围黏膜糜烂出血、僵硬,颜色变灰,黏膜皱襞杵状或突然变细,突然中断或互相融合,均表示为恶性溃疡。
- 黏膜变薄、血管透见:应特别注意黏膜色泽是否暗澹或暗红,是否一触即出血,黏膜是否粗糙、有结节颗粒,是否有充血、出血和糜烂,再者黏液是否清亮,还是灰白、黄稠或污秽,胃蠕动是否正常,是否有局部发僵,扩展性如何。如有可疑,应做活检和刷检。
2. 中医药对癌前病变的治疗进展
2.1 治则探讨
- 补虚调气血:通过补虚、调补脏腑气血,提高机体的抵抗力;在此基础上加理气活血、清热解毒之品,理气活血不仅为消除症状所必需,气行血畅,则湿、痰、毒邪难以留滞。若不先从补虚调气血入手,一味重剂清解,使本来虚寒之体,益发虚寒,疗效当然不会理想。
2.2 中医药治疗的主要对象
- 轻度肠化或轻度异型增生:由于缺乏严格的课题设计,对某些轻度肠化或轻度异型增生属于炎症反应性者,随着炎症减轻而消退者,都算作中药疗效,不一定确切。因此,在病理诊断上应遵循1978年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的标准。
- 中度肠化及中度异型增生:应为中医药治疗的主要对象。对含有大量硫酸黏蛋白细胞的结肠型肠化,有时无须经过异型增生阶段而发生癌变,对这类患者治疗时,要定期复查,有癌变可能时及时手术。
- 重度异型增生:不宜用中医药治疗,要及早手术。
2.3 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
- Hp感染:可引起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,随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,在此基础上发生肠化、不典型增生。因此人们很注意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。
- 预防胃癌:中医界用黄连、黄芩、大黄、蒲公英、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等,想通过杀灭Hp来预防胃癌的发生。这一尝试是有意义的,但需要有前瞻性的课题设计,有计划地进行研究,结果的分析不可能是一年半载,而是需要10年、20年甚至更长时间。
2.4 中西药结合的问题
- DeNol、硫糖铝:对黏膜有保护作用;前者还有强大的杀灭Hp的作用,因此是一个可选择的结合使用的药物。
3. 临床病例
3.1 患者信息
- 患者:林某,男,40岁,驾驶员
- 就诊时间:1998年5月14日
- 主要症状:胃部不适、怕凉、怕进凉食已3年,胃不痛,不胀,无呃逆,无呕吐,纳食正常,大便调,无烟酒嗜好,未进辛辣刺激性食品。
- 检查结果:在本市某医学研究所做3次胃镜,活检病理: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,伴中、重度肠化,中度不典型增生。
- 体格检查:体型偏瘦,精神尚可,腹部平软,无压痛,舌澹,有齿痕,苔白,脉细。
- 胃肠肿瘤标志物检查:正常
3.2 诊断
- 证属:脾虚胃弱,毒热内袭
3.3 治疗方案
- 治宜:健脾强胃,清热解毒
- 药物:
- 党参10g
- 生黄芪20g
- 苍术15g
- 白术15g
- 茯苓15g
- 甘草10g
- 干姜3g
- 黄连3g
- 陈皮10g
- 清半夏10g
- 香附10g
- 砂仁(后下)6g
- 龙葵10g
- 白花蛇舌草20g
- 白英10g
3.4 复诊情况
- 第一次复诊:1998年7月
- 胃镜和病理检查结果:萎缩程度转为轻度,重度肠化转为中度,不典型增生转为轻度,饮食如常,精力体力均有好转。
- 治疗建议:继续治疗,每2日服药1剂。
- 第二次复诊:2003年
- 诉一般情况好,仍从事驾驶员工作,胃黏膜活检病理,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,胃肠肿瘤标志物仍正常。
- 治疗调整:减龙葵、白英,继续服用。
3.5 按语
本例患者长期空中驾驶,精神紧张,饮食单调,影响脾胃,而使脾胃虚弱,卫外失固,邪损中阳。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补虚,甘草、干姜辛甘化阳,复脾运,助营卫以祛其邪,再加黄连、白英、龙葵、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之品,以防热毒对脾胃之损伤,是补虚祛邪之法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