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急性甲状腺炎医案
基本信息
- 患者姓名:刘某
- 性别:男
- 年龄:35岁
- 初诊日期:2015年3月6日
初诊情况
1. 主诉
- 左侧颈部肿胀、疼痛,伴发热1周。
2. 现病史
- 患者1周前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左侧颈部肿胀、疼痛,同时伴发热、咳嗽,夜间加重,体温最高39℃。
- 在当地医院给予“阿莫西林、阿奇霉素、头孢克肟口服”消炎,予“阿司匹林口服”解热镇痛,经治疗咳嗽消失,体温有所下降,疼痛稍好转。
3. 体征
- 刻下症见左侧颈部肿胀、疼痛,疼痛牵扯至左侧额颞部,痛不能沾衣,不可正常上班,伴发热,体温37.8℃。
- 烦躁,出汗,口苦,纳差,寐不安,大便干结,小便黄。
- 舌红,苔薄黄,脉滑数。
4. 实验室检查
- 血沉115mm/h。
- 甲状腺彩超:甲状腺弥漫性改变(亚甲炎可能)。
5. 西医诊断
- 亚急性甲状腺炎
6. 中医诊断
- 症属热毒壅盛、痰气郁结
- 中医诊断:瘿痛
7. 治疗方案
- 治宜清热解毒、化痰散结、理气止痛。
- 拟方亚甲康加减:
- 柴胡20g
- 黄芩10g
- 夏枯草15g
- 生石膏30g(先煎)
- 板蓝根20g
- 金银花20g
- 浙贝母20g
- 川楝子15g
- 延胡索15g
- 桔梗10g
- 生甘草10g
- 合欢皮30g
- 浮小麦30g
- 6剂,水煎服,日1剂,分2次服。
二诊情况
- 服上药后,患者热退,烦躁、出汗、口苦明显缓解。
- 颈部仍感疼痛,寐不安。
- 去生石膏。
- 7剂,水煎服,日1剂,分2次服。
三诊情况
- 未再发热,颈部疼痛明显缓解,夜寐安,大便通畅,日1~2行。
- 上方去延胡索、川楝子,加黄芪30g,以扶正祛邪。
- 6剂,水煎服,日1剂,分2次服。
四诊情况
- 诸症息。
- 复查血沉:42mm/h。
- 改汤为胶囊,给予院内制剂亚甲康胶囊3粒口服,3次/日。
- 嘱咐患者清淡饮食、适当体育锻炼,预防感冒。
- 1个月后复查血沉9mm/h。
- 患者自述已正常上班,无明显特殊不适。
按语
- 该患者上呼吸道感染1周后出现颈部疼痛、发热、口苦,符合中医六经“太阳-少阳”传变的特点,病因辨证符合“热毒壅盛、痰气郁结”的特征。
- 中医无此病名,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此病定名为“瘿痛”。
- 古代医家多从气、痰、瘀论治,如《外科正宗·瘿瘤论》云“夫人生瘿瘤之症,非阴阳正气结肿,乃五脏瘀血、浊气、痰滞而成”,采用的主要治法是“行散气血”“行痰顺气”“活血消坚”;《诸病源候论·瘿候》谓:“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,亦曰饮沙水,沙随气入于脉,搏颈下而成之。”
- 张师将本病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,认为本病急性期为太阳少阳合病,属热毒壅盛、痰气郁结证,治以亚甲康加减,清热解毒、化痰散结、理气止痛。
- 自拟亚甲康清热解毒、化痰散结、理气止痛。
- 予柴胡、黄芩、夏枯草、生石膏、板蓝根、金银花清热解毒,《本草通玄》中记载:“夏枯草,补养厥阴血脉,又能疏通结气”。
- 予浙贝母化痰散结,《百草镜》云:“浙贝出象山,俗称象贝母”;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:“气味辛、平,无毒,主伤寒烦热,淋沥邪气,疝症,喉痹,乳难”。
- 予川楝子、延胡索行气止痛,《本草求真》中记载:“延胡索,无论是血是气,积而不散者,服此力能通达,以其性温,则于气血能行能畅,味辛则于气血能润能散,所以理一身上下诸痛。”与桔梗载药上行,配合甘草取桔甘汤之意以止痛,《药性论》云:桔梗“治下痢,破血,去积气,消积聚,痰涎,主肺热气促嗽逆,除腹中冷痛,主中恶及小儿惊痫。”《珍珠囊》记载:“疗咽喉痛,利肺气,治鼻塞。”
- 予合欢皮、浮小麦养心安神、收涩敛汗。
-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:夏枯草具有抗病毒,调节甲状腺功能的功效;浙贝母具有祛痰、抗菌的作用;桔梗具有解热、镇痛、镇静作用;延胡索具有抗感染、镇静、镇痛的作用。
- 全方共奏清热解毒、化痰散结、理气止痛之功。
- 亚急性甲状腺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。对此,张师认为在急性期取得良好疗效后,还应重视缓解期的治疗,缓解期主要从补气扶正论治,同时加强体育锻炼,避风寒、调情志,增加机体免疫力,防止疾病复发。
整理:史晓伟
审阅:王道坤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