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整理

基本信息

  • 患者姓名:刘某
  • 性别:女
  • 年龄:49岁
  • 诊断
    • 中医诊断:瘀积(气虚血瘀)
    • 西医诊断: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

初诊(2010-09-15)

1. 病史

  • 2010年6月因“心前区疼痛7小时”在外院急诊时经心电图诊为急性心肌梗死,行冠脉支架术时发现外周血血小板>1000×10°/L。
  • 术后多次复查血常规均示PLT均明显增高,骨髓象示:增生活跃,三系比值均增高,MAP阳性率64%,积分80分,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。
  • 予羟基脲、干扰素治疗后,血小板降至330×10°/L,但停药后血小板即上升。
  • 目前服羟基脲0.5~1.0g/d,感乏力明显,纳差,进食后胃脘疼痛,轻度腹胀,时心慌、头发麻,口苦,二便调。

2. 体征

  • 中年女性,神志清,自主体位,查体合作。
  • 皮肤黏膜无黄染、出血点,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胸骨无压痛,心肺听诊无异常,腹软,脾肋下4cm、质韧、无压痛,双肾区无叩击痛,移动性浊音(-),双下肢无浮肿。
  • 舌质偏暗,苔白腻,脉弦细。

3. 检查

  • 血常规示:白细胞5.25×10°/L,血红蛋白118g/L,血小板588×10°/L。

4. 治疗

  • 方药:川芎15g、川牛膝24g、生黄芪30g、砂仁9g、桃仁15g、红花15g、土鳖虫15g、炒白术15g、莪术12g、清半夏12g、茯苓30g、白花蛇舌草30g、蜈蚣2条、鱼骨15g、冬凌草15g、党参24g、八月札15g、水蛭2g(冲)、炒三仙各12g、甘草6g。
  • 7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二诊(2010-09-22)

1. 病情变化

  • 服药平妥,注射干扰素后感周身肌肉酸楚不适,心慌,胃脘隐痛、进食后尤甚,体力较前好转,纳眠可,二便调。
  • 舌质暗,苔薄黄,脉细。

2. 治疗

  • 方药:上方加桂枝12g,14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三诊(2010-10-10)

1. 病情变化

  • 已停用干扰素,诉腹胀,胃脘隐痛,无头晕心慌,纳眠尚可,二便调。
  • 舌质暗,苔薄黄,脉细。
  • 血常规示:白细胞5.5×10°/L,血红蛋白120g/L,血小板393×10°/L。
  • 钡餐示:①胃下垂;②胃窦炎;③十二指肠球炎。

2. 治疗

  • 方药:初诊方加黄芩12g、薏苡仁30g。14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四诊(2010-10-31)

1. 病情变化

  • 患者乏力不明显,进食后胃脘胀闷,时隐痛,活动后头晕,背痛,无肢体麻木,体力可,纳眠可,大便偏稀。
  • 血常规示:白细胞4.33×10°/L,血红蛋白126g/L,血小板365×10°/L。
  • 心脏彩超示:①左室节段性运动不良;②二尖瓣反流(轻度)。

2. 治疗

  • 方药:生黄芪30g、炒白术15g、茯苓30g、清半夏12g、川芎15g、川牛膝24g、土鳖虫15g、莪术12g、白花蛇舌草30g、蜈蚣2条、鱼骨15g、冬凌草15g、党参24g、八月札15g、水蛭2g(冲)、厚朴12g、炒莱菔子18g、当归9g、炒三仙各12g、甘草6g。14剂,水煎服,日一剂。

疗效

调整治疗4次,症状、指标改善,显效。

按语

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临床少见的骨髓增生性疾病,主要是因骨髓产血小板增多,导致血液呈现“瘀滞”状态,中医辨证属气血通行不畅,久而为瘀。临床多以乏力、腹痛、腹块为常见症状。本案即为手术后大伤元气,气虚不能温运经络,无力推动血行,久而瘀滞而发病。治以补益气血,活血化瘀为主,用化积方加减:川芎、川牛膝、桃仁、红花、土鳖虫、莪术、蜈蚣、冬凌草、水蛭、八月札活血化瘀;生黄芪、砂仁、炒白术、党参、茯苓等益气健脾,脾健则气血生;并予白花蛇舌草、清半夏清热解毒,全方共奏补益气血、活血化瘀之效。扶正祛邪同用,标本兼治可得疗效。

登录查看更多医案

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、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
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

⚠️

重要提示
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