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腑实,痉厥瘛疭医案
病史与初诊
1. 病情描述
1979年8月10日晨,众人抬来一名9岁男孩,持续高热六日不退。刻诊:壮热无汗,体温39.0℃,腹肌烙指,鼻干口燥,干咳,腹痛拒按,溺黄,偶有稀粪自流,四肢厥冷如冰,时发瘛疭,神志迷煳,脉沉数,舌苔焦黄老燥。
2. 诊断
此系伏暑顺结阳明之腑实证。
3. 治疗方案
治当通腑导滞,取急下存阴之意,用小承气汤加味。
4. 处方
- 酒洗大黄12g(后下)
- 厚朴6g
- 枳实6g
- 生石膏60g
- 酒芩9g
- 栀子9g
- 连翘9g
二诊
1. 病情变化
服1剂后,当天下午即泻下很多黑色酱粪,臭味熏人,热势遂降,四肢厥回转温,但瘛疭仍作。
2. 诊断
表气通,里气和,阳明积痼开也,当续入虎穴以荡根蒂。
3. 治疗方案
处方:酒大黄(后下)12g、石斛12g、生石膏45g、金银花18g、连翘9g、厚朴6g、枳实6g、僵蚕6g、钩藤6g。
4. 处方
- 酒大黄12g(后下)
- 石斛12g
- 生石膏45g
- 金银花18g
- 连翘9g
- 厚朴6g
- 枳实6g
- 僵蚕6g
- 钩藤6g
三诊
1. 病情变化
又服1剂,热退,体温正常,黑粪已尽,瘛疭不作,神志清醒。但舌苔仍燥,干咳甚剧,不欲进食。
2. 诊断
治当急养肺胃之阴。
3. 治疗方案
处方:西洋参6g、麦冬6g、天冬6g、竹叶6g、鸡内金6g、党参9g、山药9g、滑石9g、杏仁9g、黄芪12g、五味子3g、甘草3g。
4. 处方
- 西洋参6g
- 麦冬6g
- 天冬6g
- 竹叶6g
- 鸡内金6g
- 党参9g
- 山药9g
- 滑石9g
- 杏仁9g
- 黄芪12g
- 五味子3g
- 甘草3g
四诊
1. 病情变化
再服1剂,咳减思食,再进上方,以资巩固,又2剂而瘳。
按语
按:伏暑之邪结于阳明,因致诸症蜂起,患儿虽有稀粪,乃属热结旁流,用小承气汤,意在通因通用,腑气通、燥屎去,则热自平息。至于时发瘛疭,乃燥热耗阴,阴不濡肝而动风所致,四肢厥冷,热深之故。仲景云:“厥深者热亦深,厥微者热亦微,厥应下之···”。通观全案,皆一阳明腑实所致,故釜底抽薪,刻不容缓。脉沉数,沉为在里,数为有热;腹痛拒按,中有燥屎;舌苔焦黄,更为热结阳明之铁证。正本清源,故能投剂见效。
⚠️
重要提示
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、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。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✓ 公开医案,无需解锁
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